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導讀

日前,85℃就溫度標識碰瓷光明的事件在網上鬧得紛紛揚揚,不少網友站隊光明,為光明說話。由此看來,光明的國民支持度還是挺高的,但就線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光明近些年的日子可不算好過。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光明的內憂外患

根據光明乳業公佈的2018第三季財報顯示,營收49.93億元,同比下滑11%,更誇張的是,淨利潤竟同比下滑65%。反觀同行業的競爭者,同天披露三季度財報數據的伊利,營收同比增長16.88%;而蒙牛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7%。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外部競爭激烈,光明的內部也不太平。從今年8月起,光明的管理層就開始集中離職。新上任的董事長濮韶華雖說履歷豐富,但卻沒有任何乳製品行業的工作經驗。這對光明來說,也實在算不上一個利好的消息。

曾經的光明與如今的光明

光明乳業成立至今已有68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品牌之一,對於華北地區的人們,特別是上海人來說,光明算得上是回憶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2002年光明上市的時候,年營收50.2億,比蒙牛和伊利加起來還多。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然而到了2017年,伊利和蒙牛的營收分別為680.58億和601.56億,光明只有216.7億。而三家企業的市值差別更大,伊利的市值1435億,蒙牛的市值981億,而光明只有95億。可見,如今的光明的確是沒落了。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救救光明"掀起網絡熱議

其實在85℃與光明事件之前,今年11月初,光明就曾因為冷飲"十年不漲價",面臨"斷供危機"而上了熱搜。網友也是紛紛發起"救救光明"的聲援,要求光明漲價。面對熱議,光明回應部分冷飲產品已在上調至單支1元、1.5元的價格,但作為老牌國企,需要考慮消費者承受能力和產品性價比。

不過,宣稱走親民路線的光明冷飲,並未實現薄利多銷的期望。通過魔鏈財務評估,可以看出近十年光明的銷售利潤率幾乎都在及格線以下,只有16年達標。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光明也並非沒有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09年,光明旗下"莫斯利安"作為國內常溫酸奶的"開山之作",獨領風騷數年。2011-2014年營收增速分別達到350%、123%、106.5%、85%。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但隨著伊利安慕希和蒙牛純甄的崛起,局面迅速被扭轉。研發不足、更新過慢、營銷落後的光明瞬間被反超。2017年,莫斯利安在前五個月的市場份額下滑到21.8%,遠遠落後其他產品。

熱度轉瞬即逝,光明只能自救

雖然說網絡聲援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是能救光明的,永遠不是情懷,而是自己。

今年12月18日,光明乳業發佈公告稱,以人民幣1.43億元收購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有限公司,並宣佈將對冷飲業務進行品牌和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系列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聲勢浩大的網絡應援,能拯救日漸衰落的光明乳業嗎?

擁有冠生園、正廣和、大白兔等知名品牌,且在冷凍飲品、糖果製品等領域頗有造詣的益民,相信將是光明此次戰略升級的主要著力點。

對於光明的這一決策,香頌資本董事沈萌也表示贊同,稱"國內中低端冷飲市場已經是紅海,中高端才是尚待開發的藍海。光明與其在紅海拼殺、兩敗俱傷,不如儘早切入藍海、獲取先發優勢"。

光明此次的積極自救,對光明有著深厚情懷的廣大消費者而言,自然是喜聞樂見的。雖然目前由於時效太短,暫且看不到完成光明幾番大變動後的成效,但還是由衷地祝願光明乳業能早日突破重圍,不要真的讓一代民族品牌成為歷史。

魔鏈財務評估,智能計算企業財務得分

速查財務短板,分析財務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