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你知道嗎?

在教育學的知識中,課程理論流派是考試的重點部分,這部分的知識較難,但是考查的方式並不難,主要考察單選題,關鍵是能夠對應人物和理論。

四大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你知道嗎?

一、知識中心課程論

又稱為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有赫爾巴特、斯賓塞、布魯納、巴格萊等。這個理論強調關注學科知識本身,並且對於課程要分科設置,分科教學,關注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連貫性,主張按照知識的學科邏輯編排教材。知識中心課程論本身包含了很多細小的理論流派,其中,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是考試的重點。

我們關於布魯納的口訣已經運用了很多遍“納有發現結構”,可見布魯納非常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認為課程也要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學科中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態度和方法。同時,布魯納主張用發現法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能鍛鍊學生的智力,並且使得記憶更牢固。

四大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你知道嗎?

二、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課程論和存在主義課程論,在考試中,經驗主義課程論是一個核心的考點。

經驗主義課程論又稱為活動中心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是杜威,否定以學科主體為中心的觀點,認為傳統的學校課程沒有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並且脫離生活實際。認為課程應關注學生,以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為導向,強調學校與社會相聯繫,使得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課程應以兒童的社會活動為中心,並強調課程組織應心理學化,即考慮到兒童本身的心理發展規律及順序,讓兒童能夠更好地接受課程內容。

四大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你知道嗎?

三、社會中心主義課程理論

又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是布拉梅爾德和弗萊雷。認為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而是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主張以當代重大社會問題為核心來組織課程,樹立學生的社會意識,幫助學生在社會方面得到發展。通過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學習,最終能夠改造社會。

四大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你知道嗎?

四、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是多爾。後現代課程理論批判泰勒模式的封閉性,認為課程目標不是固定的,而是多變的,豐富的,不斷生成的,課程目標應該是師生一起建立,並隨著教育活動的具體情況而改變,所以課程目標具有動態性。強調課程是不斷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多爾將後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嚴密性。

綜上,是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的知識點,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理論名稱、代表人物、核心觀點的一一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