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怎麼了?質量問題連連出現,這次是“紙板門”~

一個產品一方面質量出現問題,那麼可能不單單這個方面出問題,產品製造的態度決定了問題存在的普遍性。持續關注我們的讀者應該知道,月初的時候我們曾寫過一篇關於萬科的文章《萬萬沒想到,萬科竟步了碧桂園的後塵……》這篇文章反響非常大,文章主要寫到青年作者張豔華,在萬科良渚項目租賃的書吧的漏水問題,以及萬科廣州“水簾洞”的事件。

隨後,各路媒體開始逐步關注並報道女作家書店漏水事件。

迫於壓力下,萬科姍姍來遲的回應總算是沒有繼續強詞奪理,遮遮掩掩的承認了牆面滲水的問題,但仍然不見解決。隨後張豔華陸續發表第二篇第三篇聲討萬科:


萬科怎麼了?質量問題連連出現,這次是“紙板門”~


萬科上海坍塌,沒有了下文。萬科中山坍塌,業主和開發商仍然還在拉鋸戰……

萬萬沒想到,這些事件尚未結束,杭州的“紙板門”爆出,讓萬科又一次站上了地產圈的熱搜……

紙板門是什麼?

近期,杭州萬科世紀之光二期的業主,集體坐不住了。

過往的兩年房價暴漲,而民眾的追漲心態,又導致的嚴重供不應求。調控限價下的市場,新房二手房嚴重倒掛,高企的地價和卡住的房價,讓期間銷售的房子裝修簡配似乎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世紀之光二期的業主反映,自己比一期多付了雙倍價格購買的房子,裝修質量卻不還如一期,而且二期在子女入學上,也與一期區別對待。

讓業主最不能忍的,不是粗糙的施工工藝,也不是上學的政策,而是這如同紙糊的“紙板門”,見下圖:


萬科怎麼了?質量問題連連出現,這次是“紙板門”~


從業主提供的照片來看,以蜂窩紙為填充,表面覆蓋一層類似紙屑壓縮而成的薄板,刷上漆,便構成了整個木門,連基本的木條龍骨都沒有出現,跟我們買的大家電外包裝紙箱結構神似。難道紙板門比木門鐵門更牢固更耐用?

回覆,如出一轍


萬科怎麼回覆呢?

我們先回顧一下,上次萬科文章中提到的廣州萬科水簾洞事件,當時的萬科在事件發酵後,相關公關文章中稱:

施工方廣州鴻力邀請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佛山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中心對尚城所用整體衛浴產品進行了檢驗,並出具《檢驗報告》。報告顯示,該產品各項防水性能指標均為合格。

劃重點——檢測報告!

而此次紙板門後,萬科杭州相關負責人於1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被誤認為“紙板”的面層材料,實際上是“中密度纖維板”。該負責人還說:

中密度纖維板是人造板的一種,這是一種成熟工藝,廣泛使用於國內外室內裝修和傢俱行業。戶內門使用中密度纖維板,也是木門行業普遍做法,符合實際需要,也完全符合《GB/T 29498-2013木門窗》的國家標準規定。項目中90平方米以下戶型產品使用強化地板,產品符合國家標準(GB/T 18102-2007)的要求。以上戶內門、地板均有質量檢驗部門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

劃重點——檢測報告!

回覆,如出一轍。

我信你個鬼!

誠意是什麼?懺悔是什麼?是錢!是利潤。

所以,我們在此類事件中只會看到,拒不承認和《檢測報告》合格。

但“紙板門”真的合格麼?

如果我信,那就太天真了。

退一萬步來講,而且即便單一產品合規合格,這樣的產品(及廣州萬科漏水的產品),該不該出現在萬科的精裝體系裡?

顯然就經不起推敲了。

要知道,商品是否對應相應價值,這是問題的第一個的關鍵點,而產品是否遠低於約定俗成,正常人的認知,是問題的第二個關鍵點。

正常裝修過房子的業主,買過木門的業主應該都很清楚,目前市面上的家用門中,即使五六百一樘的低檔門,門芯都是以實木條間隙填充,再稍微貴一點,則會用木條插滿,再高檔,可能是實木拼接或整塊實木。

實木條滿插的木門,批發市場七八百元即可買到。品牌門1500元買實木滿插也綽綽有餘,而中纖蜂窩“紙板門”這樣在國內家裝沒有市場的產品,價位區間普遍集中在200-500元,多是偏遠農村、城中村、小旅館才會使用。

萬科怎麼了?質量問題連連出現,這次是“紙板門”~


(圖片上的木門,是淘寶上500元一樘的低端門)

不僅僅是室內門,很多非常廉價的入戶鋼質門(防盜不達標的防盜門)也有內嵌蜂窩紙板,這樣的門,外觀雖然沒有明顯差異,但真正投入使用後便會發現,隔音效果極差,由於支撐性不強,重量輕,長期使用後變形的概率也非常大。

你說用這個門就一定不行麼?並不是,如果在縣城,本地小開發商,幾千元一平的房子,只有500元一平米的裝修預算,用這樣的門雖然寒酸點,但也說得過去。

關鍵在於,這是幾萬元一平的準一線城市,大牌房企開發商的樓盤,這是收取了業主2000多元一平方的精裝修樓盤,這是萬科。

即便是把2000多元一平方的裝修款縮水一半,也足矣用上TATA、夢天之類的高端品牌。

而到手卻是三五百塊都不一定值的“紙板門”,這還是最讓人憤怒之處,而是紙門根本就起不到房子的防盜作用,根本就給不了家的安全感。

原因有很多,但都不是根本

萬科一次一次顛覆了我們對於這個“偉大”房企的認知,原因有很多。

就從目前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這三個:

◈ 一、限價的後遺症

從最直面的原因來看,顯然還是限價。

當土地價格不斷拔高,限價又死死不能放開的階段,利潤便只能通過捆綁裝修、捆綁車位、雙合同來提高,在嚴重就只能通過簡配裝修,簡配硬件,壓縮施工方、綠化方的費用,而且限價越狠,簡配越嚴重。

不論是“紙板門”還是“水簾洞”,顯然都是限價帶來的後遺症。

限價後遺症只是表面,背後的根本還是一個字——錢。

◈ 二、高週轉

萬科高喊的活下去的同時,一直在大舉拿地,吞吃併購小項目或小開發商。在很多人眼裡,萬科的這一波操作頗有一種老謀深算的套路感。

而其實不然,在外人看來風光無兩的房產開發領域其實已經的的確確到了,不那麼容易活下去的階段。

而萬科的收購併購拿地,也都是活下去的手段,不吞不併不拿的後果就是資源被友商拿走。而在房企來說,資源就是命脈。

在高週轉顯然拼不過恆大碧桂園的萬科,為了更好的活下去,顯然也已經走了高週轉的路子,於是,我們看到了即便不是限價區域的房子,高週轉低品質也在頻繁上演,權維已經成了常態。

高週轉只是手段,背後的根本還是一個字——錢。

◈ 三、跟投參股制度的隱形弊病

“共同奔跑”是這幾年來,幾大房企最喜歡在年會、動員會上喊的口號。那怎麼共同呢?參股啊,無論高中低,各層員工通過不同的方式,持有公司、城市、項目的股份,萬科也不例外。

目前萬科事業合夥人制度分為三個層次:高層持股、中層跟投、基層實踐合夥序列,順序是自上而下。這三個層次也可以成為:事業合夥、項目跟投、事件合夥。

跟投制度的優勢,是讓所有人協力共同去做一件事,但當這件事和錢直接掛鉤時,似乎就有些變味了。

一個項目中,上上下下都在跟投,當一個樓盤的利潤和自己的分紅甚至和本金直接掛鉤,成本控制會是什麼樣水平?投訴維權會有什麼結果?

我不說,你們自己也懂。

跟投制度本沒有錯,錯的是背後那一個字——錢。

一個錢字,可以擊垮一個開發商的底限,可以擊垮一個開發商的良知,一個開發商的情懷,什麼品質,什麼口碑,都消失殆盡。

寫在最後

昨天武漢涉穩樓盤放開退房的政策已經人人皆知,給了即將再次爆發權維潮的成都、杭州打了個樣。

也給成杭老百姓看到了,在三方利益博弈下的官方處理方案,未來基本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曙光。

對於即將交付的限價裝修簡配房,除了道德上的譴責,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是奉勸一句,如果你是自住,在未來買新房儘量遠離限價房,遠離非正常行情精裝房。

不要期望開發商承諾的豪裝真的能兌現,絕大多數都會虛報,在我們看來,市場越好,房子越差,市場越差,反而房子越好。

你的希望越大,未來失望越大。

而即將購買二手房的朋友,也請遠離這1-2年的限價精裝房,我們看到漏水、紙門不可能只出現在萬科。

還會有“千科”“百科”“十科”沒有被曝光罷了。

致萬科——請珍惜廣大消費者對你的牌子的信任

失去的信任,再想要找回來,恐怕就難了,對消費者而言,也得到一個教訓,要保持有懷疑的精神,權威或者大牌都要過過自己的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