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一直沒有忘記飛翔的姿勢

林清玄一直沒有忘記飛翔的姿勢


林清玄 視覺中國

文東

2019年1月22日凌晨,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65歲。林清玄微博1月22日上午9時32分發出一段文字,配上麻雀在樹的照片稱:“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這篇文章當然不是他本人發的,在小編髮文的同時,林清玄已經飛離塵世。

林清玄一直在“飛翔”。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包括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到30歲時,他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他還是臺灣最高產的作家,畢生出版書籍160餘種。

寫作改變命運

1953年,林清玄出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市一個偏僻的農村。家裡共18個小孩,他們家5個孩子,伯伯家13個孩子。父母辛辛苦苦種田,但還是“沒有一天吃飽過”。

聊起自己的家庭背景,林清玄坦言,“我是農夫世家”,在老家“那個祖祖輩輩都是農夫的小地方,三百年沒有出現過一個作家”。正因如此,當聽說兒子立志長大要當作家時,父親送過來的不是滿滿的鼓勵,而是順手一記巴掌。在這位樸實的農民眼裡,不諳世事的兒子要麼滿口胡言,居然說寫文章能賺錢;要麼痴心妄想,居然說有人能把錢寄來。

許多人兒時的夢想能否變成現實,往往就在那麼一剎那,要麼順從長輩意志,做大人的影子;要麼矢志前行,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林清玄堅定地選擇了後者。“我生活在農家,生活很窮,我想人應該擺脫生活和世俗的捆綁,所以童年唯一可以讓我得到超脫的就是文學寫作和對心靈境界的嚮往。”

“每天一定會讀書,而且直到讀到讓我感動的句子才睡覺”,有時還會背下來。他與同齡人一樣,開始最喜歡讀的是《西遊記》,後來慢慢喜歡閱讀中外經典,包括泰戈爾、紀伯倫、赫曼·赫塞、蘇東坡、李白、白居易、梁實秋、林語堂等人的作品。

他堅持寫作,“從小學開始,林清玄就堅持每天寫500字的短文,初中每天寫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學時到3000字。直到今天,不管多忙,林清玄依然每天堅持寫3000字”。很難想象,中學後曾幹過搬運工,擺過地攤,做過洗衣工人,當過屠夫的林清玄,白天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晚上還能堅持寫作。

寫作沒有一帆風順,尤其像林清玄這樣缺少書香世家文化底蘊薰陶的家庭。好在上天賜給林清玄一個智慧的母親。當他不知道寫什麼時,是母親對他講:“辛酸的少寫一點,趣味的多寫一點。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是希望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讀了你的文章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這個文章就沒有意義。”母親的這番話,成了林清玄畢生寫作的精神座標。

用現在的視角看去,他的文章是百分百的治癒式雞湯體。但即便是雞湯,那也是雞湯中的“珍品”。與時下那些除了煽情還是煽情的雞湯體文章不同,林清玄的文章全部取材於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所觀、所感、所思,行文走筆決不做作。即便以今天的視角看去,文章中的諸多生活細節依然栩栩如生。為了不斷為自己的文章“輸血”,他堅持旅行,近年來每年往返兩岸十多次,足跡也遍佈內地300多個城市。

當作家更要做生活家

在林清玄的《從容的底氣》一書中,收錄了《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分鐘,你會做什麼?》一文。對於這個驚世駭俗的命題,林清玄借書中人物道出自己的忠告:“世人啊!請好好珍惜人生的時光吧!因為3萬個金幣也買不回一個小時。”

30歲時,林清玄各個方面的榮譽拿到手軟,個人也做到了報社總編輯的位置,無論是收入還是社會地位,均算得非常成功。當物質收入抵達人生的高點後,精神的追求往往顯得尤為必要。也就是在這時,林清玄偶然讀到了印度哲學經典《奧義書》。書裡說:“一個人到:30歲,要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如果到30歲不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覺悟,就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之路。”

這是林清玄最早也是最認真地對人生生死的思考。32歲這年,他毅然決定入山修行,3年深讀佛教經藏。35歲出山後,他的文章中已經熟練融入太多佛教理念。40歲時他推出了“菩提系列”作品,頓時成為臺灣最暢銷的書籍。

修行歸來,死亡雖然仍舊會給林清玄帶來傷感,但他不再對“死亡”二字束手無策。在他生前最後一部待出版著作(《人生幸好有別離》,長江文藝出版社)中,他從“死”中參透了“生”——“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死就像是生的對照,“死”的別離傷感,恰恰推高了“生”的意義。

正是對“生”的高度關注,至而激發林清玄對生活的熱愛。於是,林清玄從對文學的喜歡,逐漸升華為對生活家的推崇。他之所以喜歡泰戈爾、紀伯倫、赫曼·赫塞,之所以喜歡蘇東坡、李白、白居易、梁實秋、林語堂,既因為他們作品中所展現的獨特文學質感,更因為“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都是生活家和思想家”,他們“不只是會寫文章,會寫詩,還會畫畫,各種東西都會一點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家與常人的不同在於,能夠及時放下挫折包袱,不斷髮現生活中深處的美。2014年,林清玄告訴媒體,自己正在同時寫十本書,“以‘走向人生的大美’為主題,從茶道、佛學、情感等多個角度探討人生的最美狀態”。

人生最美是清歡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但很多人在接觸到林清玄的文章時,第一念常常把作者想象成一名文靜的傳統女子,與後來被人笑稱火雲邪神的形象絲毫不搭。林清玄小時差點被叫成“林清怪”,當時被人信手從武俠小說中撿來的這個名字,倒與他的作品所展現出的理念顯得頗為貼切。

林清玄說“人生就像一條多惱河”,“所以要常常想那一兩件快樂的事,每天都有一兩件快樂的事,讓你有接下來要走下去的那種力氣跟勇氣”。

除了小時家貧,林清玄並非沒有遭遇過重大挫折。1997年,在與原配陳綵鸞分手後,原本以為自己看破紅塵的林清玄決定與小自己15歲的方淳珍結合。這一消息在臺灣社會上傳開後立馬攪起驚天巨浪,從讀者到社會團體,抗議聲謾罵聲不絕於耳。林清玄沒有辯解,還對方淳珍說:“在脆弱中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健和堅忍,時間才是評價一個作家作品好壞的最公正的法官。”

蘇軾是林清玄最喜歡的作家之一。1084年,遭到貶謫的蘇軾在與友人一起遊歷南山時吟道: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首詞充分表現出詩人不為仕途受挫所擾,而是對生活表現出一如既往地熱愛。蘇軾的“清歡”理念深深感染了林清玄,他不僅將“清歡”二字寫進自己的書名(《人間最美是清歡》),還對“清歡”理念重新進行闡釋,即“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林清玄去世後,其家屬發佈了致讀者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林老師曾經說過:我們會害怕生死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有世界,未來還有人生……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說你在這裡大家處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們不會悲傷,因為知道你去極樂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淨土,你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居住。

如果有這樣的高度,其實生與死沒什麼兩樣,在我看起來就是這樣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別的城市去居住,總有相逢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