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一直没有忘记飞翔的姿势

林清玄一直没有忘记飞翔的姿势


林清玄 视觉中国

文东

2019年1月22日凌晨,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65岁。林清玄微博1月22日上午9时32分发出一段文字,配上麻雀在树的照片称:“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他本人发的,在小编发文的同时,林清玄已经飞离尘世。

林清玄一直在“飞翔”。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到30岁时,他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他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毕生出版书籍160余种。

写作改变命运

1953年,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一个偏僻的农村。家里共18个小孩,他们家5个孩子,伯伯家13个孩子。父母辛辛苦苦种田,但还是“没有一天吃饱过”。

聊起自己的家庭背景,林清玄坦言,“我是农夫世家”,在老家“那个祖祖辈辈都是农夫的小地方,三百年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正因如此,当听说儿子立志长大要当作家时,父亲送过来的不是满满的鼓励,而是顺手一记巴掌。在这位朴实的农民眼里,不谙世事的儿子要么满口胡言,居然说写文章能赚钱;要么痴心妄想,居然说有人能把钱寄来。

许多人儿时的梦想能否变成现实,往往就在那么一刹那,要么顺从长辈意志,做大人的影子;要么矢志前行,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林清玄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我生活在农家,生活很穷,我想人应该摆脱生活和世俗的捆绑,所以童年唯一可以让我得到超脱的就是文学写作和对心灵境界的向往。”

“每天一定会读书,而且直到读到让我感动的句子才睡觉”,有时还会背下来。他与同龄人一样,开始最喜欢读的是《西游记》,后来慢慢喜欢阅读中外经典,包括泰戈尔、纪伯伦、赫曼·赫塞、苏东坡、李白、白居易、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作品。

他坚持写作,“从小学开始,林清玄就坚持每天写500字的短文,初中每天写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学时到3000字。直到今天,不管多忙,林清玄依然每天坚持写3000字”。很难想象,中学后曾干过搬运工,摆过地摊,做过洗衣工人,当过屠夫的林清玄,白天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能坚持写作。

写作没有一帆风顺,尤其像林清玄这样缺少书香世家文化底蕴熏陶的家庭。好在上天赐给林清玄一个智慧的母亲。当他不知道写什么时,是母亲对他讲:“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你的文章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有意义。”母亲的这番话,成了林清玄毕生写作的精神坐标。

用现在的视角看去,他的文章是百分百的治愈式鸡汤体。但即便是鸡汤,那也是鸡汤中的“珍品”。与时下那些除了煽情还是煽情的鸡汤体文章不同,林清玄的文章全部取材于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所观、所感、所思,行文走笔决不做作。即便以今天的视角看去,文章中的诸多生活细节依然栩栩如生。为了不断为自己的文章“输血”,他坚持旅行,近年来每年往返两岸十多次,足迹也遍布内地300多个城市。

当作家更要做生活家

在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一书中,收录了《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分钟,你会做什么?》一文。对于这个惊世骇俗的命题,林清玄借书中人物道出自己的忠告:“世人啊!请好好珍惜人生的时光吧!因为3万个金币也买不回一个小时。”

30岁时,林清玄各个方面的荣誉拿到手软,个人也做到了报社总编辑的位置,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均算得非常成功。当物质收入抵达人生的高点后,精神的追求往往显得尤为必要。也就是在这时,林清玄偶然读到了印度哲学经典《奥义书》。书里说:“一个人到:30岁,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30岁不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之路。”

这是林清玄最早也是最认真地对人生生死的思考。32岁这年,他毅然决定入山修行,3年深读佛教经藏。35岁出山后,他的文章中已经熟练融入太多佛教理念。40岁时他推出了“菩提系列”作品,顿时成为台湾最畅销的书籍。

修行归来,死亡虽然仍旧会给林清玄带来伤感,但他不再对“死亡”二字束手无策。在他生前最后一部待出版著作(《人生幸好有别离》,长江文艺出版社)中,他从“死”中参透了“生”——“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死就像是生的对照,“死”的别离伤感,恰恰推高了“生”的意义。

正是对“生”的高度关注,至而激发林清玄对生活的热爱。于是,林清玄从对文学的喜欢,逐渐升华为对生活家的推崇。他之所以喜欢泰戈尔、纪伯伦、赫曼·赫塞,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李白、白居易、梁实秋、林语堂,既因为他们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文学质感,更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是生活家和思想家”,他们“不只是会写文章,会写诗,还会画画,各种东西都会一点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能够及时放下挫折包袱,不断发现生活中深处的美。2014年,林清玄告诉媒体,自己正在同时写十本书,“以‘走向人生的大美’为主题,从茶道、佛学、情感等多个角度探讨人生的最美状态”。

人生最美是清欢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但很多人在接触到林清玄的文章时,第一念常常把作者想象成一名文静的传统女子,与后来被人笑称火云邪神的形象丝毫不搭。林清玄小时差点被叫成“林清怪”,当时被人信手从武侠小说中捡来的这个名字,倒与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理念显得颇为贴切。

林清玄说“人生就像一条多恼河”,“所以要常常想那一两件快乐的事,每天都有一两件快乐的事,让你有接下来要走下去的那种力气跟勇气”。

除了小时家贫,林清玄并非没有遭遇过重大挫折。1997年,在与原配陈彩鸾分手后,原本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的林清玄决定与小自己15岁的方淳珍结合。这一消息在台湾社会上传开后立马搅起惊天巨浪,从读者到社会团体,抗议声谩骂声不绝于耳。林清玄没有辩解,还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苏轼是林清玄最喜欢的作家之一。1084年,遭到贬谪的苏轼在与友人一起游历南山时吟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充分表现出诗人不为仕途受挫所扰,而是对生活表现出一如既往地热爱。苏轼的“清欢”理念深深感染了林清玄,他不仅将“清欢”二字写进自己的书名(《人间最美是清欢》),还对“清欢”理念重新进行阐释,即“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去世后,其家属发布了致读者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林老师曾经说过:我们会害怕生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世界,未来还有人生……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说你在这里大家处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如果有这样的高度,其实生与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起来就是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