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馬蜂窩“數據造假”始末,真相是這樣的

馬蜂窩事件,對於吃瓜群眾而言,看的是熱鬧。對於企業、投資人而言,應該引發思考:監管不力對企業的影響有多大,企業自身數據審查有多重要,融資前的盡職調查做好了嗎?

10月20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橫空出世。劍指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的馬蜂窩:數據造假!

該文章內列舉出多處證據,“實錘”馬蜂窩“數據造假”,並迅速發酵引來不少吃瓜群眾的關注與支持。

深度解析馬蜂窩“數據造假”始末,真相是這樣的

小聲比比稱:馬蜂窩的2100萬“真實點評”,其中有1800萬是通過機器人抄襲的。

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馬蜂窩很快做出強勢回應:“言論歪曲事實,為有組織的攻擊行為”,並立刻起訴發佈該文章的公眾號“小聲比比”負責人丁子荃和提供“實錘”數據的乎睿數據名譽侵權。

深度解析馬蜂窩“數據造假”始末,真相是這樣的

案件目前還在調查中,那麼,如果涉嫌數據造假,企業將會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01

虛假宣傳&消費欺詐

虛假宣傳是指宣傳內容與實際內容不相符,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消費欺詐,則是欺詐方主觀上具有欺詐的行為,也就是說欺詐方明知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故意使對方陷入錯誤認知。

深度解析馬蜂窩“數據造假”始末,真相是這樣的

作為商家,對自己的產品功能加以誇大,則是虛假宣傳。在明知商品沒有某些功能的情況下,對消費者進行產品的推薦,誘導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則構成消費欺詐。如果商家的銷售行為在平臺發生,平臺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02

面臨投資人追責

被投企業和投資人之間簽訂合同,是一種民事關係。如若企業不能執行在合同中承諾的內容,投資人可以根據合同或是協議書,追究被投企業的違約責任。

深度解析馬蜂窩“數據造假”始末,真相是這樣的

03

企業如何規避“數據造假”問題?

雖然,數據造假問題存在於諸多互聯網公司,但對於像馬蜂窩這樣的大公司而言,決策層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數據造假”的情況往往是由於管理層監管不當造成的。數據造假是投資方不想看到的,被查後更是無益於企業,那麼我們該如何從自身出發,規避數據造假呢?

首先,企業管理層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掌控好公司數據;其次,投資人在投資前,要做好盡職調查工作,對企業現狀進行全方位瞭解,如若發現問題,及時終止合作。如此,無論對企業或是投資人都大有裨益。

馬蜂窩此次面臨的困境,實是由於自身監管不力造成的。在融資、上市的檔口,企業自身應做好數據審查工作。

身在互聯網圈,無論是小微企業或是大公司,無論是投資人或是被投資方,都應提升對數據的重視程度。在此,有法365企業小助手

提醒您:

1.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應做到“真實”,企業自身應該重視數據造假的風險。

2.企業應做好自身數據監控:如若馬蜂窩數據造假,大概率是管理出現的問題,企業管理者應實時注意自身數據情況,則能規避部分類似情況的發生。

3.投資方做好盡職調查工作:對投資方來說,如果投資企業數據不實,將會對自身利益造成巨大損害,投資前應做好盡職調查工作,將企業情況瞭解透徹,再進行投資。

無論如何,馬蜂窩事件為各大互聯網企業提了醒:獨角獸都可以被“拉下水”,我們還不做好管理、數據審查工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