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增活力”——貫徹落實“八字方針”系列談之“增強”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於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形勢變化的精準判斷,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其中,瞄準當前市場痛點、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既是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結果。

微觀主體有活力,經濟發展才會有動力。過去一年,中央專門召開一系列會議、採取一系列改革舉措,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日前公佈的中國經濟2018年成績單,足以證明改革的成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收入中的成本為83.88元,比上年減少0.2元;全國企業和個人減負總規模達到1.3萬億元。但同時,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各類市場主體的獲得感與改革初衷之間還存在“溫差”,部分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不足,出現等待觀望現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進一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上作出相關部署,正是對此的及時回應,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也勢必要求繼續深化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供給結構跟不上需求變化、產能過剩與不足並存的狀況只是表徵,深層次原因還是在於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全要素流動受阻,造成資源配置扭曲。因此,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首先要在建立公平開放公正透明的市場規則上破題。

落腳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要將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重要突破口,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出資的國有企業,以及主業處於競爭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積極作為,加快改革步伐;擴大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範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內涵,實現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優勢互補。

落腳在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要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等方面,為其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有利條件;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金融支持力度,使其輕裝上陣、健康成長。說到底,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走深走實,打破橫在民營企業面前的“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化解擋在中小微企業面前的“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提升企業和企業家的發展決心、轉型信心、克難耐心,走出發展新路徑。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還要在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上著力。這就要求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提升“放管服”改革的精細化程度和質量水平,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幹的就讓企業幹;要求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賦予國資、外資、民資公平競爭的權利,著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總之,如何“增強”方向已明確,關鍵在執行。唯有把相關改革舉措落實好、不走樣,才能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走活中國經濟這盤棋。(本報評論員)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