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陛云《诗境浅说》

俞陛云《诗境浅说》

唐诗我不会背几首,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尤其在我们那么偏远的农村,应试教育没有现在这样惨烈,素质教育更是连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老师家长没谁会关心你会背几首唐诗。

儿子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的时候,有几次我跟他讲讲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也说不出什么别的话,只有跟他赞叹又赞叹。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热衷于在《唐诗三百首》上读一首唐诗,猜一猜作者是谁,因为很多能猜中,就很开心,也觉得生活很惬意。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听课,《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开始觉得主讲人很有学问,及至听到他讲李清照,整个一节课就讲了李清照怎么跟他的第二任丈夫打离婚官司,而且含沙射影说李清照的后台就是宋高宗,对李清照的词只字未提,忍无可忍,当即就把这个主讲人的名字给忘了,而且觉得他长得很丑,再也听不下去,只好弃课。

在书橱前浏览,看到这本《诗境浅说》,也罢,课不听了,看看这本书也好。在上班路上,公交车上,是多么抱歉的心情,竟然冷落这本书这么多年,竟然没有翻开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首二句写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之意,图穷匕首见,一语道题。。。江天高阔,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李白我之最爱,再多赞美的话也不嫌多,然而“一片神行”四字有谁能说得出来?“神”字多么到位,只有赞叹的份:能不能不要如此准确地说出我的心里话——不过你不说的话,我也不知道这是我的心里话。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前四句俯仰古今,寄慨苍凉。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五六句写天寒水落,岘山所见之景,洞庭浩瀚无涯,冬至而泛溢之水,悉归于槽,益见其深。收笔追怀羊祜,乃本题应有之义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为格调所拘,欲寓神明于矩矱,殊非易事。惟少陵才大,变化从心,如公孙舞剑,极纵横动荡之致。起结皆用对句,一提便起,一勒便住,忘其为对偶。首句于对仗中兼用韵,分之有六层意,合之则登高纵目,若秋声万种,排空杂遝而来。中四句,风利不得泊,有一泻千里之势,纯以气行,而意自见。末句感时伤老,虽佳节开宴,而停杯不御,极其写潦倒之怀也。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格调相同。若仿其用对句,而结束无力,则无异颈腹二联也。”

好一个少陵才大,果然变化从心。

俞陛云《诗境浅说》

我唯一不满意的是李贺的诗仅仅浅说两首——《南园》,《酬答》。

他的“大漠沙如雪”呢?他的“神骓泣向风”呢?他的“携盘独出月荒凉”呢?

李白是属于大家的,一路高歌,追随者众。李贺是我的,假如过去也和未来一样可以憧憬,我幻想几生世之前,我青春年少,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为他提一双草履;当他走累了,我坐在他的身旁,笑着崇拜的看着他。。。

他孤独如斯,俞陛云连“浅说”也不肯为他多讲,我耿耿于怀。及至看到俞陛云说李贺“孤秀自馨,难谐世俗”,顿时释然。

言归正传,再看一首《易水》,如果没有俞陛云的浅说,我怎知这首诗这样好?

易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荆卿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寥寥十五字,而千载下如闻悲壮之声。此诗一气挥洒,而重在“水犹寒”三字。一见人虽没,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一见易水寒声,至今日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我只想说:看过浅说,再读此诗,情何以堪?

俞陛云和王国维是同时代人,甚至王国维还要年轻八九岁,做学问两人不相上下,人生命运却迥然不同,俞陛云活到1950年,八十多岁。猜测俞陛云从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和老人一起,自然耳濡目染,豁达从容。以出世的情怀做学问,务必达到极致,空灵飘逸,然而却以入世的心态生活,人生难免有穷囧的时候,或者我长的丑,或者我性格内向不合群,或者就算我吃上顿愁下顿,然而如我者比比皆是,我就一凡夫俗子,碍着谁?最重要的是自己容得下自己,则海阔天空。——哈哈,请恕我跑题了,就此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