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过关,商汤却把自己包装成了最会融资赚钱的"AI独角兽"

今年10月,由阿里巴巴集团、商汤科技及香港科技园公司携手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及数据实验室(HKAI Lab)正式营运。据了解,从2014年11月成立至今,商汤科技已经历9轮融资,除两笔交易未公开数额外,公布的融资总额超18亿美元,且每笔融资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对此,不禁让人疑窦丛生:在AI掀起的科技浪潮里,技术难道不是公司的底气吗?为何融资反客为主,成为让这位"AI独角兽"名声在外的标志?

技术不过关,商汤却把自己包装成了最会融资赚钱的

早在今年4月,商汤科技获得阿里领投的6亿美元C轮融资,5月底,获得厚朴投资、银湖投资、老虎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投资的C+轮6.2亿美元融资。另外,据报道,商汤科技获软银中国10亿美元投资,估值达到60亿美元。不得不说,商汤在融资这方面,确实令围观群众咋舌。

随着"All in AI"口号的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的东风便吹遍了科技公司的边边角角。在这场东风中,2014年建立起来的商汤科技似乎长了一对翅膀,顺风高飞。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商汤,依靠自身原创技术和场景落地能力,迅速将技术产品化,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然而,以商汤现有的技术,真的担得起"AI巨头"的称号吗?

话说,商汤最早的发起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2011年时,汤晓鸥领导的实验室就开始研究深度学习,2014年商汤成立。原先搞学术的人一本正经做起技术,让人不得不怀疑,在现如今AI浪潮里,到底多少人在"裸泳"。毕竟,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并不成熟,还存在诸多优化和深究的问题。而商汤引以为主要产业技术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对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其他玩家,也并无优势可言,尤其近两年来,CV技术已然同质化。在安防领域,商汤科技相比较于海康威视、大华、科达等传统安防行业中的霸主来说的确逊色不少。如果只卖算法模型,没有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很快就会被其他公司甩在后面,到最后只能一败涂地。

技术不过关,商汤却把自己包装成了最会融资赚钱的

成都双流机场

不可否认的是,商汤确实努力推进人脸识别在安防场景的落地,并且投入了较大精力,可仍旧被不声不响的依图秒杀。所以,商汤的频繁融资真的能帮助企业提高落地和盈收能力吗?而商汤科技到底有什么过硬的实力呢?

据悉,商汤科技声称为 400 多家企业用户服务,包括高通、中国移动、海航集团、华为、Vivo、美图、微博等。而作为竞争对手的Face++(旷视)也常常被拿来与之对比,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据悉Face++ 为小米 Note 3 和 vivo V7+ 提供了人脸解锁技术,其中小米 Note 3 公布的人脸解锁用时约为 0.05 秒,而 Face++ 宣称在自己的实验室内已经能做到 0.01 秒左右。反观商汤,为 OPPO R11s 提供的人脸解锁解决方案,官方号称解锁速度最快达到 0.08 秒,9 月下旬发布的 vivo X20 也用了它的人脸解锁方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0.03秒可以短到忽略不计,而科技实力的悬殊却在0.03秒之间可见一斑。

在AI这个新兴的领域,商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基因里有一种想把人工智能行业的蛋糕做大的决心和勇气,无奈科技实力却撑不起那么大的野心。目前人工智能离成熟还很远,探索的路上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前辈,少一点包装,多一点研究和技术积累。至于商汤是否担得起"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个称号,想必大家已经仁者见仁人,智者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