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聆聽過去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四十年前,國家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由於地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聽科室老一輩同事說,那會在醫院上班搞化驗,只有一間房,只叫化驗室,而不是叫現在的檢驗科,化驗項目單一,只做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全是手工的。那時做血常規,上班一大早來就要準備各種試管,一個病人要三管,加滿各種液體,提著個籃子去住院部採手指血,採滿五六十管就回來手工計數,手工塗片,手工記錄結果,忙完十幾個病人的血常規,一上午就過去了,工作十分繁瑣,完全沒有現在這麼高端的全自動儀器。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雖然那時還沒來醫院上班,但我彷彿能想像到那時化驗室艱苦的工作環境,落後的儀器設備。來醫院後,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化驗室的落後,化驗室沒有安裝電腦系統,這對於工作人員來說,那些沒有電腦系統的日子是糾結的、難過的……

往往在上班前一個小時就要下病房,拿著化驗室自制的鐵籃子,剛好可以放下兩個一百孔的試管架,一層樓一層樓收,然後拿著血標本與化驗單“滿載而歸”,想想那時,有種農民伯伯下菜地收回一籃子菜的感覺,每天都是如此……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收回標本後,就是處理標本了:手工劃價、手工記賬、手工分單,每天來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記賬了,大家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幾個人將化驗單劃價記賬,用科室惟一的一臺記賬電腦記賬,另外幾個人就將記過賬的化驗單按小組分開,一疊一疊放好,像這樣的工作,每天就花了一兩個小時。

血液標本檢測完,最有意思的就是發報告單了,因為沒有電腦儲存系統,所以很多都是手工登記結果。記得那時,每個數據都要手工抄,一天下來,密密麻麻的有好幾頁,總會把眼睛看花了,手寫酸了。發報告時,科室刻了一個大印章,上面刻有化驗項目,另外還刻了兩個小印章,一個陰性,一個陽性,是陰性就蓋個陰性章,是陽性就蓋個陽性章,想想那時“砰砰”的蓋章聲也算是科室獨特的音符吧……

發了報告後就是送化驗單了,整個醫院有二十幾個科室,每個科室都要一個個的去送,跑上跑下,中午去一趟,又累又餓,下午還得去一趟,輪到送單子的那個人,一天下來也是真夠累的。

把握現在

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的化驗室變了樣,醫院與科室發展都非常快,高端人才的加入,先進儀器的引進,如今的化驗室已經升級為醫院檢驗科。

在幾代檢驗人的不斷努下,目前的檢驗科成為了市級重點學科,西門子臨床診斷教學基地。科室擁有全市第一條西門子檢測流水線,大型全自動儀器十餘臺,檢測快速準確,誤差極小,已經能開展臨床檢驗項目300餘項,檢驗診斷水平已達基因水平。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我們幾代人都不會忘記,是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我們送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當我們有了強大的網絡系統後,再也不用下病房提籃子收標本了,再也不用手輸一個個病人的信息了,再也不用所有人圍著科室惟一的電腦審報告了,再也不用手寫蓋章發報告了,再也不用下病房一個個科室送報告單了……那些沒有電腦系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回想起那些落後的日子,雖與今天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筆者見證了醫院與科室的快速發展,見證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見證了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幾代化驗人的不斷努力,那些過去的日子只算是職業生涯中難得的一種體驗、難忘的一段經歷罷了。

展望未來

如今的科技發展極其迅速,各種高新技術日新月異,我覺得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檢驗人,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科技的快速發展下,AI也將快速發展,病人也許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網上預約檢驗項目。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網上下單,上門抽血,讓病人減少醫院來回路程,減少排隊等候時間,化驗結果也會全程網上回報。到那時,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上門送快遞送外賣的小哥,還有上門採血的AI機器人,想想那時的化驗將是多麼的人性化啊!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檢驗科“變樣”的故事

人性化,也就是為病人服務,不論科技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化驗人為病人服務的初心絕不會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檢驗的道路是漫長的,從醫學檢驗到檢驗醫學,我們檢驗人需要努力的還有太多,在這條不斷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