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園更美麗——張掖市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綜述

(轉自張掖日報)大街小巷乾淨整潔,農貿市場規範有序,鄉村道路通達順暢,村莊院落嶄露新顏,堆積在城鄉結合部的陳年垃圾也無影無蹤……如今的張掖大地面貌煥然一新。這是我市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帶來的新變化,不僅為市民創造了清潔綠色的生活環境,也為來張遊客提供了乾淨舒心的環境。

全域無垃圾行動,既是一項順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項覆蓋面大、參與面廣的系統工程。我市各級黨政組織始終靠前指揮,高位推動,把全域無垃圾工作作為“分內事”和“責任田”,通過示範帶動、典型引領、保障投入、構建機制等措施,解決工作“短板”,扭轉被動局面,形成落實合力,推進全域無垃圾工作有序進行。市、縣區堅持把構建閉合式垃圾處理體系作為全域無垃圾創建的核心,緊盯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關鍵環節,積極探索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強化市區鄉鎮三級督查考核,通過高頻次、高密度開展明察暗訪、現場督辦、蹲點督促、協調交辦等方式,做到督促檢查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相統一,促進城鄉環境治理高效推進。把環境整治工作觸角延伸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對全域無垃圾、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等知識進行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環保意識和文明意識,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共同推進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

緊盯關鍵部位 著力解決“沉痾頑疾”

組織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拉網式排查陳年垃圾點,整治非正規垃圾堆放點1291處,發動幹部群眾30.7萬人次,動用機械1.3萬餘臺次,投入資金7193萬元,清理處置各類陳年垃圾57.63萬噸。經常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回頭看”,確保整治成效不反彈。緊盯鐵路、公路沿線等重點部位強化治理,統籌協調機制,健全長效管控機制,建立“雙段長”推進機制,實施衛生清潔行動、安全管控行動、沿線設施規範行動、沿路沿線綠化美化行動,整治環境衛生問題200多個,路域環境明顯改觀。加強河湖水源管理,清理河道350多公里,清理垃圾6194噸,關閉砂石料場15家。深入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對甘州城區東環路蘆葦池、黃水溝、東泉乾渠、飲馬河4個黑臭水體水域進行集中整治,通過實施汙水納管、引水入城、清理河道垃圾、綠化美化等工程,讓曾經的臭水溝變成市民休閒的好去處。深入開展景區環境綜合治理,對全市25家A級景區垃圾處理、水體保護、汙水處理、景區內廁所及其他環保設施等進行清查,新建、改建旅遊廁所83座,配備專職保潔人員,採取分段包乾、量化考核的辦法,實行全天候巡查保潔,景區環境不斷優化。強化建築垃圾管控,制定《張掖市建築垃圾管理辦法》,編制全市建築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規劃,嚴格落實建築施工“四個一律”和“六個100%”措施,實施“一違三罰”,監督落實建築垃圾收運責任,治理建築工地髒亂差,遏制建築垃圾偷倒亂埋,規範建築垃圾管理。結合張掖實際,在全面推行日常保潔,完善日常管理措施的同時,圍繞小長假、冬春季、春耕秋收時、寒暑假、旅遊高峰等節點,緊盯“三邊一部”“無主樓院”“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溝渠林帶”組織開展專項整治。今年,全市參與衛生整治幹部群眾7.5萬人,清理垃圾2986噸,清理衛生死角2.7萬處,疏通河道、水渠292條,清理農村“三堆”8803處。

立足資源利用 完善城鄉垃圾收運體系

圍繞已經建成的張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構建全市城鄉一體的垃圾收運體系,全面落實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目前,甘州區城鄉、山丹縣縣城生活垃圾已全部轉運至張掖市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累計運送垃圾5萬多噸,生活垃圾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走在全省前列。持續提升垃圾收運能力,市縣區圍繞城鄉垃圾轉運一體化,加快完善城鄉環衛基礎設施配置,全市各縣區分批次累計投入經費3.8億元,構建起焚燒發電廠為引領,6座生活垃圾處理場為補充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所,共建立村級垃圾收集點449處,配置壓縮式垃圾車87輛,機械垃圾清運車214輛,人力保潔車1505輛,垃圾鬥7221個,垃圾箱4萬個,基本實現“一鄉(鎮)一車、一社一斗”全覆蓋,垃圾收集點達51%,全市垃圾收運設施配套由上年40%提高到目前的85%,“戶保潔,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區)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完全建立。臨澤、高臺縣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山丹、民樂縣定點堆放、定期清運,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強化日常保潔管理,全市60個鄉鎮全部設立環衛管理機構,搶抓農村共管共享公益性崗位配置的機遇,新設農村共管共享公益性崗位3615個。目前,835個村固定保潔員平均4至5名,專兼職保潔人員達6153名,相比去年提升一倍,日常環衛保潔機制基本形成。積極探索生活垃圾分類,甘州區以被列為全國百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區為契機,啟動“限塑”試點活動,按照戶有垃圾桶、小區有垃圾分類亭、村有廢舊資源回收點、垃圾收集點和分類收集車的要求,建立垃圾分類示範村20個,合理佈局建設垃圾分類回收站159個,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臨澤縣採取空置房屋改造、廢棄管理站點利用、選址新建等方式,合理佈局建設垃圾分類回收站56個,全縣7個垃圾分類示範村和1個社區已收集可再生垃圾398.8噸,其中,紙質品類垃圾173.6噸、塑料製品類垃圾75.4噸、玻璃類垃圾78.3噸、廢舊衣物類垃圾47.9噸、有毒有害物類垃圾23.6噸。加大農業廢棄物利用,實行“以舊換新”和採取發放補助金措施,投資4300多萬元實施廢舊地膜清除回收獎補項目,大力整治土壤“白色汙染”,年回收廢舊地膜1.63萬噸,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0.6%。推廣秸稈打包、黃貯、青貯、生物質燃料等高效利用技術,秸稈綜合利用量260.99萬噸,利用率達80%以上。開展蔬菜尾菜肥料化、飼料化、沼氣化等綜合利用,全市年處理尾菜63.27萬噸,利用率達46%。高臺縣依託方正節能日產2萬方生物天然氣及有機肥生態循環利用項目、晨翔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項目和吉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在南華、駱駝城、巷道、合黎、黑泉5個鎮探索開展未利用秸稈集中清理工作試點,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3%以上,尾菜綜合利用率達45%以上。加快推進糞汙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堆肥還田、有機肥生產、沼氣利用、菌棒基料等畜禽糞汙利用方式,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1%。

持續強化管理 不斷提升城鄉風貌特色

有序推進農村汙水治理,全市共建成農村小型汙水處理站86座,建設汙水管網181.93公里,農村小康樓生活汙水處理率達59%。紮實開展“廁所革命”,今年全市新建廁所1200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7.89%,新建鄉鎮無害化公廁17座,止目前,全市鄉鎮和行政村累計建成公共廁所共計139座。甘州區積極推廣生物菌降解廁所,為農戶安裝資源生態型廁所700戶。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186個、環境整潔村421個,環境整潔村比例達50%。甘州區長安鎮前進村、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等全市17個村被列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村。推進通村道路建設、村內道路硬化,新開工建設自然村組道路項目136項124.69公里。搶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大機遇,組織實施總規模200萬畝、總投資55億元的祁連山國家公園和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建設,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今年造林36.1萬畝,是前三年總和的1.16倍。重拳治理城市頑疾,市縣區把提升城市品位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主次幹道、背街小巷、住宅小區、居民區、城區出入口等重點部位,集中力量、下大力氣徹底整治垃圾亂倒亂放亂甩、廣告牌匾亂貼亂畫亂塗、商鋪攤點亂擺亂設亂賣、車輛亂走亂停亂靠、建築亂搭亂建亂拆等問題。累計拆除違章建築31.5萬平方米,清理臨時攤點1970餘個,規範集中、定點安置流動攤販1200餘戶,拆除城區大型廣告390塊9000多平方米,整改更換門店招牌3016塊。結合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完成清雅甘州等風貌特色改造129.29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工1.31萬套。開展全市小區物業服務管理大整頓大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清除小區牛皮癬、設立公告公示欄、小區日常保潔等規範化建設和集中整治,創建物業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住宅小區8個,著力破解管理鬆散不規範、“小散老舊”住宅樓院無物業服務等問題。投資4.69億元,實施甘州區城區及五縣8個出城口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拆遷1269戶,拓建道路30.87公里,改造後的出城口各具特色,城市風貌和諧美觀。

狠抓建章立制 著力構建長效機制

堅持把全域無垃圾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文明習慣養成相結合,突出群眾主體作用,著力完善制度機制,切實推動全域無垃圾治理常態化、長效化。實施排名評價機制,市縣區設立全域無垃圾工作專項考核,考核結果與縣鄉政府財政獎補、項目支持和幹部政績掛鉤;市級建立縣區全域無垃圾工作季度排名評價機制,重點圍繞省政府確定的全域無垃圾工作的11個方面任務,建立責任清單和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結果直接報告黨委政府,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完善督查落實機制,市全域無垃圾辦制定《全市全域無垃圾工作督查和專項檢查制度》《調研指導及會議制度》等五項工作制度,以高頻次的督查、不留情面的通報和堅決的問責,確保省、市全域無垃圾工作部署落地。今年,市全域無垃圾辦共組織督查、明察暗訪7次,覆蓋全市60個鄉鎮,佔比100%,205個行政村,佔比25%,累計下發全域無垃圾整改通知書18份,反饋整改各類問題240餘條。實施縣區、鄉鎮(街道)每月“一檢查一通報一排名”制度,構建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良性約束機制。創新共管共治機制,全面推行公共區域衛生網格化和“四定三包”責任制,健全完善農村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垃圾清運、設備使用、檢查評比等管理制度,探索環境衛生保證金制度,修訂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村規民約,將群眾行為準則、責任義務與切身利益掛鉤,建立衛生評比“紅黑榜”,促進工作落實。甘州區創新環衛運行機制,採用PPP模式將濱河新區、火車站社區、高鐵站、綠洲物流園區共計390萬平方米的環衛作業市場化,將原來政府分級保潔清運管理的塊塊模式轉變為企業統一作業、一竿到村社的條塊結合,做到“政府監督、企業運作、管幹分離”。山丹縣擬將農村環衛設施配套、垃圾收運採用PPP模式外包企業運作。民樂縣部分鄉鎮採用服務外包模式,實施鄉村保潔管理。建立全民監督機制,市縣區設立監督熱線,接受群眾投訴、舉報和監督。設立網絡曝光臺,專人負責更新信息,有效發揮全民監督作用。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督查方式,通過設立環境衛生信息反饋QQ群、督查微信群,精準督查、精準反饋、精準整改,形成了常態化動態督促檢查新模式。構建高效宣傳機制,市縣區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開辦宣傳專欄,定期展示工作成效。利用固定標語、電子顯示屏等宣傳走進千家萬戶,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美麗家園創建、衛生知識普及講座等,增強宣傳工作的實效。今年,市級以上媒體共播報80餘條,全市制作大型宣傳版面300多塊,懸掛宣傳標語1200多條,利用各類電子屏滾動播放宣傳標語2000多條,製作專題宣傳片3個,發放倡議書、告知書等宣傳資料50多萬份,簽訂全域無垃圾承諾書16.7萬多份,發佈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動態信息1800多條,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全域無垃圾工作的積極性。

如今,人們茶餘飯後感嘆最多的是城市環境。“環境衛生好了,到哪兒都愜意,休閒娛樂心情愉悅,小區住房乾淨舒服,城市越來越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新樂小區一位居民表示,而他表達的正是全市人民的心聲,大家紛紛為“清潔城市”行動點贊,乾淨了我的金張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