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主任馬曉偉:23年後再擔公立醫院改革重任

23年前,作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的馬曉偉,帶領全院職工大刀闊斧的進行了一場改革:創建“三級特等醫院”和建設現代化新型醫院的思考和探索,對尋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醫院改革和發展的正確途徑,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23年後,作為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主任,馬曉偉將帶領新的機構,承擔著新使命、展現新作為。

3月19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大會經投票表決,決定馬曉偉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3月27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掛牌。

由此,衛健委正式走上新的征程。被衛生領域譽為最懂醫療規律的馬曉偉,也將往更深層面推進醫改。

卫健委主任马晓伟:23年后再担公立医院改革重任 | 部长新使命

“馬曉偉副部長是最懂醫療、最懂醫院的人,對於醫改,會有更深的思考。”這是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時,一位醫療行業的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講過的話。當時,馬曉偉為原衛生部副部長。

這句話不是沒有緣由的。

中國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的馬曉偉,工作至今沒有離開過醫療系統。1994年,在他35歲時,還引領了一場事關公立醫院命運的改革。

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1994年,中國的GDP為46759.4億元。在市場上找飯吃,使得在500餘所城市大醫院裡不斷出現“院長難當”的叫苦。在新舊體制矛盾纏繞下,要想做個政府、患者、職工三方都滿意的好院長,確實難上加難,全國衛生改革都在期待深化。

卫健委主任马晓伟:23年后再担公立医院改革重任 | 部长新使命

馬曉偉作為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入中國醫科大學的醫療系學生,畢業後當過衛生部部長的秘書,又回到瀋陽從第一線做起,後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院擔任4年副院長。這期間,他參與了北京大醫院早期改革的調研,隨同出國考察過歐美國家商業化或高福利的大醫院模式。

1994年,擔任了醫大一院院長的馬曉偉,用了近4個月時間調研,對醫大一院內部和外部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最後他的視線盯在了醫院內部運行機制落後上,啟動了“縮短住院日”的措施,作為改革的突破口。

“平均住院日是最能反映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否順暢,醫院的效益和效率比較敏感的指標,發達國家平均住院日一般在一週左右,而我國大醫院平均住院日長達一個月。從表面上看,增加平均住院日數,醫院的床位使用率高了,毛收入也提高了,但其弊端很多。一方面,嚴重浪費了衛生資源,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衛生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加劇了求與供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平均住院日數長掩蓋了醫院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措施不力的諸多問題,此外也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的負擔。”1996年,馬曉偉在接受《中國醫院管理》雜誌採訪時表示。

1995年4月以前,醫大一院平均住院日為30.5天。三個月內,馬曉偉把這一數字縮短到了15日。他把過去教授基本在病房診病和教學,改為教授出診,讓經營豐富、醫術水平較高的醫生直接與患者見面,這一做法直接提高了首診率。同時各檢查、化驗環節加快節奏,血液室、CT室、放射性室、心功能室等當天出結果,特殊檢查次日出結果,病理報告第三天出結果。診斷結果明確,入院後不用檢查。這種新的運行機制,避免了過去門診、病房重複檢查、反覆會診以及無效床日造成的時間和醫療費用上的浪費。

用他當時對媒體所講的話來說,困難,與其說提出種種新思路,不如說在於擺脫舊觀念的束縛。

對於醫院管理滯後,工作效率不高,“看病難”、“住院難”以及醫患關係緊張等,當時的馬曉偉認為,問題不在於醫院中工作的職工,在於醫院的機制要改,要建立起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力、有活力的運行機制,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在現有醫療資源基礎上集優成勢,創造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和更多的社會效益,同時能為醫院發展提供新的補償渠道,走內涵建設為主的道路,就沒有必要去辦“三產”,搞“以副養醫”。

除此之外,馬曉偉在當年就提出了醫療從“無序”到“有序”的理念。在目前看來便是“分級診療”。

用馬曉偉的話總來總結當年他所進行的那場改革:“醫院必須主動順應市場經濟的形勢和要求,靈活運用經濟手段和政策,但從根本上講,醫院必須遵循醫學規律,按規律辦事。盲目發展外延,違背醫療規律的某些做法只是權宜之計,甚至還會對醫院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從醫院的功能定位,進行經濟改革,建立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不同級別的醫院應當發揮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對於馬曉偉引導的這場公立醫院改革,當時主管衛生工作的國務委員彭佩雲還專門做了批示:“中國醫大一院的改革經驗可以向全國醫院推薦。”

23年後面對內外聯動的改革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雖然目前公立醫院已全面推開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逐步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深刻的利益調整,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需要鞏固完善,“三醫”聯動改革有待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亟需深化,醫務人員積極性有待進一步調動。

“未來的公立醫院改革將會內外聯動,過去外部條件不到位,不落實,今後有了醫保部門承擔‘藥價保’職責,外部條件會更好。”醫改專家、中國衛生經濟學會財會分會副會長應亞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卫健委主任马晓伟:23年后再担公立医院改革重任 | 部长新使命

3月20日,原國家衛計委發佈了《關於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要求鞏固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全面落實醫療服務體系規劃,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以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和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治理機制為目標,著力落實好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舉辦、監管權責清單和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清單。同時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紮實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紮實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續深化藥品耗材領域改革、持續深化藥品耗材領域改革、全面開展便民惠民服務。

“公立醫院改革在外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將加速推進。未來公立醫院改革,更多的要練好“內功”,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安全,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率,提升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協同性,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經濟管理意識和能力,控制成本費用,防範運行風險。優化內部績效管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應亞珍表示。

上述《通知》中要求“對照方案確定的各項改革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地區要查找原因、精準施策、限期整改。2018年4月底前,各地要將總結評估報告和整改措施報國務院醫改辦。2018年8月底前,整改措施要落實到位。”

在應亞珍看來,“醫改實際到了關鍵期:改革框架和路徑已經清晰,部分地區在不同方面均有所突破,有經驗有亮點。但目前總體上來看,基層百姓還沒有很明顯的獲得感。所以,需要一鼓作氣。”

簡歷:

馬曉偉,男,漢族,1959年12月出生,山西省五臺縣人,198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8月參加工作。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

1978年4月至1982年12月在中國醫科大學醫療系學習,畢業後歷任衛生部科學教育司幹部、辦公廳秘書,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研究員、研究員、副院長、院長、黨委書記,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遼寧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等職務。

2001年10月任衛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13年4月任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2018年3月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