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的家花,不如野花香

素材支持:叔友會讀者社群

一個讀者跟我說,他的一個同事今年剛回溫州,因為是畢業於985院校的碩士,買房時可以申請20萬元的購房補貼。

這得益於溫州今年的人才新政,不同類別的人才享受不同級別的政策。

但是讓他感覺無語的是,他自己最近也計劃買房,卻享受不到任何政策。

他說:

我也是985院校的,比他的學校還要好

我們在同個單位,我的工作經驗比他豐富得多

我畢業就回來了,在溫州勤勤懇懇付出了八年時間了,他今年剛回來

他成了溫州要照顧的人才,而我不是。這是什麼邏輯?

我回答說:他們沒有邏輯。

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溫州人才政策裡限制性條款的第一條就是:

1.2018年1月1日(含)後新在溫工作,或2018年1月1日(含)後新申報入選人才稱號榮譽、新取得學歷職稱。

根據這樣的規定,哪怕你北大畢業,你在溫州已經付出了五年十年,也不如一個今年剛畢業回溫州工作的學弟。政策是給後者的。

上個月,我去平陽辦事,跟當地的一些校友吃飯。有個退二線的老領導說,本來單位裡還有個很優秀的小夥子,今年去蒼南了。

他對著另一個管過人事的校友說:多可惜啊,這個小夥子很優秀的。留在平陽,他什麼都不是,到了蒼南就給政策。你們人才政策不能這麼搞的,把我們平陽培養的人才送給了蒼南。

被質問的校友尷尬地回應:都是這樣的。蒼南那邊政策也一樣,我們也可以從他那裡挖人。上面給的指標都是圍繞人才引進,留人怎麼考核呢?

有人跟著道:那兩邊交換下人才,豈不是把人才引進的任務都完成了?

大家都笑了。

溫州下面的區縣,出臺的政策都跟溫州保持一脈相承的精神。

重視人才是這樣子的嗎?當年沒有人才政策,那些就願意投奔溫州的人,本來最值得關懷;當溫州出臺了相應的人才政策,反而把他們排擠在外了。

我不知道這次政策的制定者,特地加上“2018年1月1日(含)後”的限制時,他有沒有想過,2018年1月1日以前就回到溫州的那些人才是什麼感受。

我所知道的,溫州很多所謂的人才引進,只是掛個名弄點經費,並沒有真正的在溫州工作生活;

我所認識的,那些真正已經在溫州做事的優秀的人,不少陸陸續續選擇離開了。

把一個人留住,其實難度要遠小於把一個人引進來。溫州每年都說自己引入多少人才,但是為什麼人才還是這麼少?因為走了很多。

一個高校老師跟我談到這個話題,也說:一個真正尊重人才的城市,首先是尊重這個城市已有的人才。這樣照顧後來者的政策,只會讓先行者寒心。這個城市怎麼會有好的人才口碑?就像一個公司,只對新員工好,哪裡能發展?

前不久,路過一個園區,想起一個做3D打印的朋友公司在那裡,很久沒有聯繫,就打了個電話想去串門。

他說:你現在是名人啊,把我等小人物都忘了。我都搬到杭州了一年了,溫州當初好不容易忽悠了些人過去,也留不住,只好來杭州發展。話說,你不是一直說要佈局杭州麼?什麼時候來帶我飛?

好吧,我默默重新發動車,開走了。

路上,我忍不住聯繫了一個朋友:“你是不是在紫金港校區旁邊弄了個園區,給我留個小地方,我把溫州的一個企業先遷過去。這事兒要趕在2018年完成哦。”

“你要在杭州大搞一場了?”

”也只是試試啦,有些事情要早做準備。”

每次跟做企業的人相聚,也都會談到溫州人才的問題。有一次,一個企業主說:

何止是人才。我上次聽說xx園區有政策,過去一瞭解,只能給在外的溫商企業。他們還好心建議我,在外地再弄個公司主體回來申請。

那些跑出去的企業,回來都給好生伺候。我們紮根在溫州的,反而像抱養的一樣。這些年,到底是誰在給溫州做貢獻?我還要跑到外地再弄個主體來申請?這不是瞎折騰嗎?

另一個企業主接著他的話說:我給你也出出點子,你去弄個國外戶籍,香港也行,再回來弄個企業,保證貴賓伺候。

有人附和道:家花不如野花香啊。

在場的人都笑了,卻又彷彿散發出一些感慨,一些無奈。


溫州的家花,不如野花香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州金融大叔,加入讀者群請聯繫叔秘微信:shumi05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