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家花,不如野花香

素材支持:叔友会读者社群

一个读者跟我说,他的一个同事今年刚回温州,因为是毕业于985院校的硕士,买房时可以申请20万元的购房补贴。

这得益于温州今年的人才新政,不同类别的人才享受不同级别的政策。

但是让他感觉无语的是,他自己最近也计划买房,却享受不到任何政策。

他说:

我也是985院校的,比他的学校还要好

我们在同个单位,我的工作经验比他丰富得多

我毕业就回来了,在温州勤勤恳恳付出了八年时间了,他今年刚回来

他成了温州要照顾的人才,而我不是。这是什么逻辑?

我回答说:他们没有逻辑。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温州人才政策里限制性条款的第一条就是:

1.2018年1月1日(含)后新在温工作,或2018年1月1日(含)后新申报入选人才称号荣誉、新取得学历职称。

根据这样的规定,哪怕你北大毕业,你在温州已经付出了五年十年,也不如一个今年刚毕业回温州工作的学弟。政策是给后者的。

上个月,我去平阳办事,跟当地的一些校友吃饭。有个退二线的老领导说,本来单位里还有个很优秀的小伙子,今年去苍南了。

他对着另一个管过人事的校友说:多可惜啊,这个小伙子很优秀的。留在平阳,他什么都不是,到了苍南就给政策。你们人才政策不能这么搞的,把我们平阳培养的人才送给了苍南。

被质问的校友尴尬地回应:都是这样的。苍南那边政策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他那里挖人。上面给的指标都是围绕人才引进,留人怎么考核呢?

有人跟着道:那两边交换下人才,岂不是把人才引进的任务都完成了?

大家都笑了。

温州下面的区县,出台的政策都跟温州保持一脉相承的精神。

重视人才是这样子的吗?当年没有人才政策,那些就愿意投奔温州的人,本来最值得关怀;当温州出台了相应的人才政策,反而把他们排挤在外了。

我不知道这次政策的制定者,特地加上“2018年1月1日(含)后”的限制时,他有没有想过,2018年1月1日以前就回到温州的那些人才是什么感受。

我所知道的,温州很多所谓的人才引进,只是挂个名弄点经费,并没有真正的在温州工作生活;

我所认识的,那些真正已经在温州做事的优秀的人,不少陆陆续续选择离开了。

把一个人留住,其实难度要远小于把一个人引进来。温州每年都说自己引入多少人才,但是为什么人才还是这么少?因为走了很多。

一个高校老师跟我谈到这个话题,也说:一个真正尊重人才的城市,首先是尊重这个城市已有的人才。这样照顾后来者的政策,只会让先行者寒心。这个城市怎么会有好的人才口碑?就像一个公司,只对新员工好,哪里能发展?

前不久,路过一个园区,想起一个做3D打印的朋友公司在那里,很久没有联系,就打了个电话想去串门。

他说:你现在是名人啊,把我等小人物都忘了。我都搬到杭州了一年了,温州当初好不容易忽悠了些人过去,也留不住,只好来杭州发展。话说,你不是一直说要布局杭州么?什么时候来带我飞?

好吧,我默默重新发动车,开走了。

路上,我忍不住联系了一个朋友:“你是不是在紫金港校区旁边弄了个园区,给我留个小地方,我把温州的一个企业先迁过去。这事儿要赶在2018年完成哦。”

“你要在杭州大搞一场了?”

”也只是试试啦,有些事情要早做准备。”

每次跟做企业的人相聚,也都会谈到温州人才的问题。有一次,一个企业主说:

何止是人才。我上次听说xx园区有政策,过去一了解,只能给在外的温商企业。他们还好心建议我,在外地再弄个公司主体回来申请。

那些跑出去的企业,回来都给好生伺候。我们扎根在温州的,反而像抱养的一样。这些年,到底是谁在给温州做贡献?我还要跑到外地再弄个主体来申请?这不是瞎折腾吗?

另一个企业主接着他的话说:我给你也出出点子,你去弄个国外户籍,香港也行,再回来弄个企业,保证贵宾伺候。

有人附和道:家花不如野花香啊。

在场的人都笑了,却又仿佛散发出一些感慨,一些无奈。


温州的家花,不如野花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温州金融大叔,加入读者群请联系叔秘微信:shumi05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