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地發生大面積地面塌陷,事故預防及應急措施有哪些?

11月23日凌晨5點30分,杭州望江隧道江北工作井南側20米位置發生局部塌陷,塌陷區域面積約150平方米,造成望江東路之江路-富春路段通行受到影響,現場周邊無人員傷亡情況發生。

在建工地發生大面積地面塌陷,事故預防及應急措施有哪些?


望江隧道項目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周邊道路進行封閉管控,對周邊市政管線啟動了應急保護處置程序,並立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按照既定的應急搶險預案採取回填加固措施緊急處理,8:30左右,事態得到基本控制。

經專家初步判斷,望江隧道江北工作井正處在左線盾構機的接收準備階段,主要由於在拔出冷凍管時,地下承壓水擊穿上部粘土凍土隔水層,導致了地下水滲漏並造成現場塌陷。

在建工地發生大面積地面塌陷,事故預防及應急措施有哪些?


對此,施工方進一步採取了對地面塌陷部分進行砂土回填、對盾構接收井進行土方回填、進行地下水降壓處理、對塌陷區周邊加強監測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事故發生後,根據監測數據等指標分析,望江隧道盾構機和已建成結構未受影響。為確保地下市政管線安全,也採取了臨時接割等應急措施,保障周邊市民生活不受影響。

地面塌陷的應急處理措施

一、什麼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二、哪些因素會誘發地面塌陷

(1)礦山地下水採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與突水作用;

(3)過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載;

(6)人工振動;

(7)地表滲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麼規律 ?

(1)岩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岩分佈地帶或沿其與可溶岩的接觸地帶;

(2)沿可溶岩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岩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

(3)鬆散蓋層較薄且以砂土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 “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潛水和岩溶水雙層含水層分佈地帶;

(6)岩溶地下水的排洩區;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

(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為低窪地帶。

四、地面塌陷有什麼前兆?

(1)井、泉的異常變化;如井、泉的突然乾枯或渾濁翻沙,水位驟然降落等。

(2)地面形變:地面產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現環型開裂,地面出現沉降。

(3)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

(4)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變態、動物驚恐。微微可聞地下土層的垮落聲。

五、地面塌陷如何監測?

(1)對己發現塌陷前兆現象地區的監測,主要是對地面和建築物的變形監測,通常在地面已經開裂或建築物開裂、傾斜的某些部位設置一定的監惻點位,然後可採用肉眼和皮尺等其進行位移或變形的定期觀測,觀測頻率可每天觀測一次。如果發現位移或變形速度加快,則要加密觀測,同時要立即報警。

另外,還應對塌陷地區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乾涸、地面積水、人工蓄水(滲漏〕引起的地面冒氣泡或水泡、植物變態,建築物作響或傾斜、地下土層垮落聲、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變以及動物的驚恐異常等現象進行觀測。

(2)對覆蓋於層厚小於10米岩溶區的監測,應在野外實地調查和圈定的基礎一進行。主要選取人群居住和建築物集中的地區對地面和建築物的變形以及周圍附近的泉、井、孔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變、動物驚恐異常等現象進行監測。

(3)對地下水集中開採和疏排地區的監測,應重點監測覆蓋土層厚度小於10米的岩溶地段和人群居住、建築物集中的地段。可對地面和建築物的變形進行監測,同時還應對附近的民井、機井、水塘的水位、水質進行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報警。

非岩溶地面塌陷一般主要有礦山採空塌陷、地下工程洞室開挖塌陷。監測內容主要是對己發現塌陷前兆現象的地區進行地面和建築物變形監測和抽排地下水引起的泉、塘乾涸、植物變態、下土層垮落、井、孔水位和含沙量突變以及動物驚恐異常等現象的監測,發現並常,及時報警和採取防災避險措施。

在建工地發生大面積地面塌陷,事故預防及應急措施有哪些?

六、怎麼預防地面塌陷?

在岩溶區進行工程建設應採取如下對策預防岩溶塌陷:

(1)對己有岩溶塌陷發生且其穩定性差尚有活動跡象的地段,就堅決避讓;

(2)對己有岩溶塌陷數量較少且其穩定性較好己不再活動的地段

(3)建築物應儘量避開有利於岩溶塌陷發育的地段,原則上應使主要建築物避開塌陷地段。

(4) 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減輕人為因素的影響,如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滲,對己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向其匯聚注入等。

七、發生地面塌陷時應採取什麼應急措施?

(1)視險情發展將人、物及時撤離危險區。在發現前兆時即應制定撤離計劃。

(2)塌陷發生後對臨近建築物的塌陷坑應及時填堵,以免影響建築物的穩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鋪砂卵石,再上鋪砂,表面用粘土夯實,經一段時間的下沉壓密後用粘土夯實補平。

(3)對建築物附近的地面裂縫應及時填塞,地面的塌陷坑應攔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4)對嚴重開裂的建築物應暫時封閉不許使用,待進行危房鑑定後才確定應採取的措施。

八、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1)填堵法: 填堵法是種最常見的治理方法,一般用於塌陷坑較淺時的處理,當塌陷坑內有基岩出露時,首先在坑內填入塊石、碎石做成反濾層,或採取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後上覆粘土夯實。陷坑內未出露岩石,塌肩坑危害較小,可回填塊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實。

(2)跨越法:跨越法是用於塌陷坑較大,而回填又困難的陷坑處理方法。該方法是採用堅實穩固的跨越結構,使得陷坑上的荷載通過跨越結構而作用在可靠的土體或巖體上。

(3)強夯法:通常是用強夯法把10-20噸的夯錘起吊到一定的高度〔10-40米〕,然後讓其自由落下,造成較大的衝擊對土體強力夯實。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過鑽孔或岩溶洞口進行注漿,其目的是強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攔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築物地基。

(5)深基礎法:對一些深度較大,同時跨越結構又無能為力的塌陷坑,深基加固建築物的基礎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法,通常是採用打入樁、鑽孔灌注樁、深井和墩式基礎等把建築物的基礎置於基岩上。

(6)控制抽排水強度法:由於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礦山井下強排疏干時,影響就更顯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強度,是減少塌陷產生-的一個主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