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出售资产:华侨城文旅项目“野性扩张”挑战之路!

很多人印象中的华侨城,是主题公园“欢乐谷”的运营商,或是旅游地产商。殊不知,近几年华侨城已经悄然蜕变,成了国内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

疯狂出售资产:华侨城文旅项目“野性扩张”挑战之路!

从2015年起,华侨城集团就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始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文旅业态明显扩大。

自此之后,华侨城迅速在全国布局。在投资规模上,数百、上千亿的大手笔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半年以来,华侨城在文旅项目布局动作频频,且都是大手笔:先是2380亿投资西安,之后章丘、晋源500亿的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南昌、剑门关项目也相继开工。

去年6月以来,华侨城集团累计在文旅项目布局投资已超4000亿。

然而,规模扩张同时造成了华侨城的资金压力,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负债率不断攀升。

在步子越迈越大的同时,华侨城也面临更多挑战。

加速布局文旅,导致资金需求成无底洞

华侨城加速布局文旅项目导致资金链承压,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从而不得不变卖资产。

据北交所信息显示,2018年11月9日,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上海万锦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万锦”)100%股权及36359.15万元债权,转让底价为16.63亿元。

华侨城拟出售的资产多为公司股权、土地、在建工程、金融资产以及其他领域股权等。据不完全统计,9月起,华侨城累计出售项目就不少于16项。

但即便是变卖资产,华侨城资金吃紧仍未得到改善且频频受挫。

2018年6月30日,华侨城总负债1882亿元,同比增长50%;资产负债率创新高,高达73%;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58%,相比2017年底小幅上升;华侨城的净负债率71%。

疯狂出售资产:华侨城文旅项目“野性扩张”挑战之路!

文旅产业投资本是一个重资产投资模式,再加上华侨城在全国频繁的“跑马圈地”、高速扩展就更需要大量的资本输血。

文旅业务不能提供足够现金流加剧华侨城的资金压力,大量资产被“瘦身”是华侨城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文旅项目“增肥”,却遭遇冰火两重天

华侨城动辄百亿的文旅项目虽然概算投资资金未必需要短期内到账,但仍让华侨城资金承压。

而在承压的同时,华侨城近年来旅游综合业务的营收占比总收入却呈现递减趋势,这对于资金链紧张的华侨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境地。

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至2018上半年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7.1%,46.6%和31.7%。2016年和2017年全年旅游收入占比分别为45.1%和43.7%。

疯狂出售资产:华侨城文旅项目“野性扩张”挑战之路!

俨然,华侨城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不断转让旗下项目投资,另一方面营收递减的同时也在大手笔“买买买”。不仅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加剧的状况,回收成本更是遥遥无期。

同质化竞争,各大房地产对垒

截至2016年末,我国开发和运营旅游地产项目的企业共有5403家,包括万达、恒大、万科、碧桂园、雅居乐、绿地、观澜湖等众多知名房企均已进军旅游地产。

文旅产业成为房企大佬角力的重要战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差距都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向文旅经营和资本运作倾斜,而并购、转型、退出成为行业的关键词。

疯狂出售资产:华侨城文旅项目“野性扩张”挑战之路!

华侨城尽管在旅游地产领域是开山鼻祖,且旅游地产开发经验丰富。但各大房企也是不俗,强强对垒,难分胜负。

对于华侨城而言,文旅产业链的布局道阻且长,巨大的资金需求或迫使上市公司不得不通过甩卖资产来进行对文旅产业的输血。而文旅行业存在的市场收缩、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或将导致公司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在高举高打猛烈扩张下,华侨城现金流为负的情况或将是常态。且文旅地产极其考验运营者的融资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对内容创造及运营方面的能力亦要求极高。

显然,目前华侨城面临的挑战不可谓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