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如何从自卑中发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如何从自卑中发现自我价值?


2019年の第6篇

整理 | 小丫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XiaoyaNotes)整理自《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自卑与超越:如何从自卑中发现自我价值?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克服自卑感是人类成长的原动力。

阿德勒1870-1937


PART

01

羞涩的人和傲慢的人都有一种“共性”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看起来内向羞涩,说话做事总显得小心翼翼、局促不安。又或者你也曾遇到过拥有截然不同个性的另一种人,他傲慢自大,稍有不顺意的地方便要歇斯底里或情绪激动,不允许任何人看轻他,而你对他的行为基本束手无措。

如果想找到与这两类人相处的更好模式,或者帮助他们解决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找到造成他们行为个性的更深层原因。

这两种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其实存在一种共性——自卑

羞涩局促很容易显露出自卑感,这类人往往自觉无力面对困境、改变现状,因而丧失信心选择认命。傲慢自大的背后实际上也隐藏着自卑感,这类人并非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是内心难以忍受困境带来的压力,选择采取行动(情绪化表达、强调等)去说服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甚至凌驾于困境之上,没有真正解决障碍。

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遇见带有“自卑感”的人了,尤其是身处这样生活节奏加快、压力益增的时代,想保持心态平和越来越难,人们内心深处的紧张、焦虑、失落、欲望等四处爬蔓,几乎人人或多或少都携带“自卑感”。

“自卑感”看起来像一种“负面情绪”或“精神疾病”,它从何而来?又在生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小丫想和大家聊的书,就是一本关于“自卑情结”论述的书——《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如何从自卑中发现自我价值?



PART

02

一本帮助更好理解自我的书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他与弗罗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曾经追随佛洛依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佛洛依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后来阿德勒自创了个体心理学派,除了提出“自卑情结”的论述,还强调“创造性自我”和“社会意识”。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创作的有关个体心理学研究的经典作品,这并非一本纯粹讨论心理学现象的书,而是一本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自我、关注生命意义的作品。

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

个体的最大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人的价值不是以自己为标准,也不是以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则的,而是是否对他人做出贡献。对于他人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克服自卑感是人类成长的原动力。

PART

03


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总结出了人生来便面临的三大约束:

第一,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之中,这个家园的资源是有许多局限的,我们该如何在其中找到赖以生存的方式?

第二,没有谁是人类中唯一的存在,我们无法隔绝他人而生存下去。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便与他人达成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处”?

第三,人类由男女两性构成,人类延续依赖“爱与婚姻”,个体与集体生活的存在必须考虑这一要素。我们该如何调整自我以达成更好的爱与婚姻?

这三个人生约束,提出了三个问题,对应的主题便是“职业、交际和两性”,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而这三个主题无一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

阿德勒认为,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个体的最大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人的价值不是以自己为标准,也不是以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则的,而是是否对他人做出贡献。对于他人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

人们或许会怀疑,如果生命的真实意义在于对他人做出贡献、关注他人及合作,那个体呢?一个人永远只考虑他人,不是一定会损害自身的个性吗?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总得有某些人为了谋求发展而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吧?

阿德勒举了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根据他总结出的生命意义行事,希望有所贡献,而他的一切动机也都直指目标,那么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他们将根据实现个人目标的要求打造自己,武装自己,解决生命中的各种问题,磨炼自己的才能。就拿爱情与婚姻来说,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爱人,如果我们想竭尽所能的令自己的爱人生活舒适富足,那么自然会努力呈现最好的自己。再往广了说,如今我们继承的一切都来自祖先的馈赠,他们留下的农田、公路、房屋等历历在目,祖祖辈辈的经验、哲学、科学、艺术以及应对各种人类境况的技术都传递给了我们。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人类福祉有贡献的人留给我们的。

而那些失败的人——罪犯、酗酒者、自杀者、变态者等——之所以“失败”,正是由于缺乏同伴感和社会兴趣。在处理有关工作、交际、两性问题时,他们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完全个人化的,即“无人可由他人的成就中获益”。他们所追求的成功,事实上仅仅是一个成就虚幻的个人优越感的目标,而他们的成就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像这些从不合作、只关心“我能从生命中得到什么”的“错误意义”的人,在整个生命中碌碌无为,甚至不被其他人所需要,终究不过是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在现实情况中,绝大多数人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源于过往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而且很大程度上这种解读离不开儿童时期形成的对生命意义的原初理解。哪怕这个意义大错特错,哪怕面对困难和任务时一再被误导,总是摆脱不了苦恼与不幸的纠缠,人们还是不会轻易放弃它。要纠正我们观念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误读,唯有重新审视造成这一错误认知的环境,回头寻找到错误之所在,最终完成统觉框架的修订。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有人被歧途导向的严重后果所迫,自行修正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成功调整了自己的处事方式。

因此,通过研究人们如何领悟“生命的意义”,并知晓各种意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乃至命运的,我们就找到了解密他整个人格的钥匙,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最初的错误,并引导其找到一个更为恰当的“生命意义”。

PART

04

自卑的“优越感”补偿


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自卑情结”。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的表现有千百种方式,正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羞涩的人会自卑,傲慢的人内心也隐藏着自卑感。

阿德勒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

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妈妈带到动物园,站在狮子笼前面:

第一个孩子躲在了妈妈的身后,说“我想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着不动,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害怕”;

第三个孩子凶狠的盯着狮子,问妈妈“我能向它吐唾沫吗?”。

三个孩子内心其实都感觉到了害怕,但每个人都用了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方式来表达。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们会被压力逼迫着采取某些行动。如果我们能保持勇气,就能通过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那就是改善现状。

但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情形: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又因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感带来的压力而想要摆脱它,那么他们就会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以凌驾于“困难”之上,而不是解决障碍本身。与此同时,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反而越来越强,因为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过是让他们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所有的问题都会堆积起来,越来越急迫,压力越来越大。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称为真正的“自卑情结”了。

愤怒、哭泣和逃避责任的辩解,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之一,由于自卑总是会带来压力,所以相伴而来的就是“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向的恰是生活中无意义的一面。

例如,如果一个沮丧的孩子发现眼泪是帮助他达到目的的最好办法,那么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爱哭的小孩,进而成长为一个忧郁或任性的成年人。眼泪和抱怨——可以能成为干扰合作、奴役他人的最佳武器。爱哭的孩子与饱受羞怯、窘迫、负罪感困扰的人们一样,他们的自卑情结都很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自卑情结”的人,更在乎的是“不要失败”而非“争取成功”,这类人在困难面前往往会犹豫不决甚至畏缩逃避,把自己困在原地(熟悉的环境中)以期避开“生活中的危机”。不管具体方式是什么,目标始终是一样的——那就是,无需费力改善环境就能获得优越感。

PART

05

克服自卑是成长的原动力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克服自卑感是人类成长的原动力。

这又要如何理解呢?

在上一部分,我们提到了自卑总是会带来压力和对“优越感”的补偿。只要一个人确立了他的优越目标,他的习惯和行为便会指向这个目标。

如果补偿性举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本身,而是为了在心理上产生“凌驾于困难之上”的感觉进行自我欺骗,那对生命来说这些举动就是毫无意义的。比如问题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等,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以相应的行为得以体现,并以此来获得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优越地位”,哪怕这些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对生命来说存在意义的“补偿行为”,那就是保持勇气,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改善现状,让自己超越自卑,成为更卓越的人。

事实上,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也是人类所共有的。

那些在寻找优越感的道路上走岔了路的人所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将力气用在了毫无意义的目标上。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接纳了这一不完美的自己,正视自己的缺陷与自卑,并被激发出了巨大的潜能,通过真正的行动(而不是“自我欺骗”)改善现状,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是对优越感的追求(即对“自卑”的补偿),激励着每一个人前进,整个人类活动都是沿着这条主线行进的——从下到上、从负到正、从无知到已知、从失败到成功。

然而,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努力中展现出社会兴趣、合作和贡献的人,才能真正掌控生活并促进文明发展。

PART

06


关于自我意义的思考


把今天所分享的内容最后再做个归纳梳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来有三大约束,对应的主题是“职业、交际、两性”,三者都指向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

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并非个体意义,而是存在于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对他人(社会)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合作和社会贡献。

自卑为什么会成为成长的原动力?

人人都有一些自卑情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面对自卑带来的压力时,人们会设立“优越目标”对自卑进行补偿,激励自我前进、成长。

有人的“优越目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是进行自我欺骗,容易陷入“困难堆积,压力越大”的恶性循环中,对生命毫无意义。

有人的“优越目标”不但能够真正应对生活问题,还为自己在社会中找到了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对生命充满意义。

更通俗的理解:

人人都有程度不一的“自卑情结”,人人都会有“克服自卑所带来的压力”的需求,人人也都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如果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足够宽广,那么我们的成长空间也就相对宽广;如果只把“生命意义”狭隘的定义为“个人意义”而无视他人、社会,那最终我们的成长也是狭隘的。

面对自卑,我们要做的不是流于表面形式的“优越补偿”,而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世界的更广阔天地之中,逐步修正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真正实现“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今天分享的仅是《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的两个主要章节,这本书一共有12个章节,每个章节所解读的内容都与个体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自卑与超越:如何从自卑中发现自我价值?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借助《自卑与超越》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更好的理解自我的角度和方法。

本期互动赠书话题


你有过哪些“自卑情结”?通过哪些举措,你帮助(认为)自己已经克服甚至超越了这类“自卑”,换来了更广阔的奋斗空间?

留言区(“小丫投资笔记”微信公众号)分享你的想法和观点,小丫将从原创且有参考价值的留言当中抽取2位读者,分别赠送《自卑与超越》实体书一本。

【周末读书】的栏目设立以来,通过每期的互动话题,小丫一共送出了近20本实体书。欢迎更多小伙伴参与话题互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