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連載——《3D醫學》第九期: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節選)第七章、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第一節、中醫新概念

一、中醫新觀點:

中醫是一部中國的心身醫學,中醫認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體。中醫的“情志理論”以及養生養心理論充分體現了心理學思想,“其心亂、百病叢生;其心靜、百病無從以生”,中醫五臟主五志、五志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理論以及陰陽平衡理論,是中國心理問題與心身疾病診療的基礎理論,並在中國人心理問題與心身疾病防治中發揮了重大歷史作用;中醫是一部正能量醫學,中醫“百病皆生於氣”的思想是中國能量醫學的核心思想,“氣”是個體生命能量現象與潛意識心理現象,氣沿十二經脈 “左升右降”形成一個圓運動,具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功能,只有氣機通暢,才能陰陽平衡。“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藥疏肝理氣、平肝瀉火、化痰散結等方法皆為心身整體治療方法,中醫四診合參、八綱辯證以及體質辨識其本質就是心身整體診療服務,每一種中醫學診斷都代表一種心身能整體功能狀態評估,每一種中醫學治療手段都是心身能整體治療方法。

二、中醫慢病機制與診療原則

根據中醫理論,慢病發生髮展,一般經歷肝鬱氣滯,進而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兩虛與失衡,然後在臟腑形成或痰溼、或溼熱、或血瘀、或痰結等疾病狀態。中醫陰陽與植物神經具有密切關係,中醫體質狀態與內分泌、免疫系統狀態密切相關。

三、中醫治未病學是公衛醫學

中醫具有“治未病”思想,是一部公衛醫學,可以實現健康促進、防治結合、標本兼治、醫養結合等公衛醫學宗旨。

中醫陰陽平衡就是積極認知與消極認知平衡、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平衡、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功能平衡、內分泌分子網絡系統正負功能平衡、免疫系統“五行相生相剋”陰陽細胞功能亞群的平衡狀態。中醫在未來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問題治療、MUS與心身疾病治療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中醫體質學

一、中醫體質概念

中醫體質學是目前中醫可以建立標準化臨床路徑的理論體系,是綜合醫院推進全面西學中的有效載體。不同體質代表不同心身能整體狀態,體質調理即心身能整體功能狀態調理,中醫體質評估與干預可以編入西醫臨床診療路徑、形成醫療護理規範。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九期: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中醫黑箱系統可以通過體質量表進行評估

中醫體質分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瘀血質、氣鬱質、特稟質(過敏體質)等9種基本類型。分別代表生命九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代表九種不同的心身能整體反應模式、免疫功能狀態、DNA能量構象。中醫體質決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變類型與疾病轉歸的傾向性等,體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調性。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九期: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不同的體質,代表著不同的植物神經與內分泌功能狀態

中醫體質學應用範圍廣泛,根據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結合體質辨識,通過改善心身能體質、調整機體心身功能狀態,達到健康維護、健康促進、亞健康干預、疾病防治之效果。中醫體質學為從心身能體質調理的角度預防與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和方法,通過辨識不同患病個體的不同體質類型,從體質調理與改善體質入手,為改善患病個體心理、生理狀態提供條件,增加西醫治療效果、實現中西醫並治。

中醫偏頗體質是一個動態發展、演化的過程,並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影響。抓住體質變化的核心環節進行調理治療,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臨床效果。

中醫體質調理的核心與關鍵:疾病早期階段應以陰陽雙補、溫陽理氣為主,疾病中後期在前法之上應兼清熱、散結、祛瘀、化痰、祛溼等法。

根據3D醫學理論,9種體質分別可以進一步分為抑鬱型與焦慮型兩大類,這樣九種體質就變成了2×9=18種體質,例如,抑鬱型陽虛、焦慮型陽虛等,並在體質調理中加入心理治療理念,會取得更好臨床效果。

第三節、中醫心理學

當前,人類處於心理問題、MUS、心身疾病、慢病時代。

心理學史家墨菲( Murphy.G)認為世界心理學的第一故鄉是中國,世界心理學的第一部著作是《黃帝內經》。未來中醫將在世界心理學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相互關係是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強調“心藏神(火)、肺藏魄(金)、肝藏魂(木)、脾藏意(土)、腎藏志(水)”。《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學說又將心理因素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活動過激造成內傷疾病。過喜傷心、怒則傷肝、驚則傷腎、悲則傷肺、思則傷脾。

《黃帝內經》指出:“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The body, that complicated machine, carries out the most complex and refined motor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ch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s ideas and wishes)。

中醫認為七情內傷以“鬱”為先,許多情志疾病多歸在“鬱症”範疇,提出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治療思想,並在治療方法上創建了情志相勝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中醫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絕、精氣乃絕”。肝鬱疏洩失職、氣滯血瘀、痰溼阻困、氣逆化火、火熱傷陰。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九期: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中醫五臟與心理學關係


第四節、中醫體質調理與腸道微生態管理

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紊亂與心理問題、心身疾病、慢病等密切相關。腸道菌群狀態與中醫體質密切相關,中藥具有調整腸道菌群作用,腸道菌群也可分為九種體質狀態,通過體質調理進行調整。

第五節、各種慢病中醫通用方劑

道生一、一生二,一為元氣、二為陰陽。陰陽左升右降形成太極圓運動,左升為陽、右降為陰,陰陽沖和則元氣復,元氣恢復則疾病祛。

根據以上理論,針對慢病,形成基礎方劑加減:附子6克,乾薑6克,炙甘草12克,白朮9克,黃芪15克,當歸15克,柴胡12克,桂枝9克,紫蘇6克,枳實9克,三稜9克。

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床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為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床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為疾病、還器官為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床、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九期:中醫在3D醫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床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床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床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為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床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床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床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為實用的臨床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床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