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连载——《3D医学》第九期: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节选)第七章、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第一节、中医新概念

一、中医新观点:

中医是一部中国的心身医学,中医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中医的“情志理论”以及养生养心理论充分体现了心理学思想,“其心乱、百病丛生;其心静、百病无从以生”,中医五脏主五志、五志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理论以及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国心理问题与心身疾病诊疗的基础理论,并在中国人心理问题与心身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中医是一部正能量医学,中医“百病皆生于气”的思想是中国能量医学的核心思想,“气”是个体生命能量现象与潜意识心理现象,气沿十二经脉 “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圆运动,具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功能,只有气机通畅,才能阴阳平衡。“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药疏肝理气、平肝泻火、化痰散结等方法皆为心身整体治疗方法,中医四诊合参、八纲辩证以及体质辨识其本质就是心身整体诊疗服务,每一种中医学诊断都代表一种心身能整体功能状态评估,每一种中医学治疗手段都是心身能整体治疗方法。

二、中医慢病机制与诊疗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慢病发生发展,一般经历肝郁气滞,进而引起气机紊乱、阴阳两虚与失衡,然后在脏腑形成或痰湿、或湿热、或血瘀、或痰结等疾病状态。中医阴阳与植物神经具有密切关系,中医体质状态与内分泌、免疫系统状态密切相关。

三、中医治未病学是公卫医学

中医具有“治未病”思想,是一部公卫医学,可以实现健康促进、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医养结合等公卫医学宗旨。

中医阴阳平衡就是积极认知与消极认知平衡、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功能平衡、内分泌分子网络系统正负功能平衡、免疫系统“五行相生相克”阴阳细胞功能亚群的平衡状态。中医在未来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问题治疗、MUS与心身疾病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

一、中医体质概念

中医体质学是目前中医可以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医院推进全面西学中的有效载体。不同体质代表不同心身能整体状态,体质调理即心身能整体功能状态调理,中医体质评估与干预可以编入西医临床诊疗路径、形成医疗护理规范。

重磅连载——《3D医学》第九期: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中医黑箱系统可以通过体质量表进行评估

中医体质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过敏体质)等9种基本类型。分别代表生命九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代表九种不同的心身能整体反应模式、免疫功能状态、DNA能量构象。中医体质决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的倾向性等,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调性。

重磅连载——《3D医学》第九期: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不同的体质,代表着不同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状态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体质辨识,通过改善心身能体质、调整机体心身功能状态,达到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亚健康干预、疾病防治之效果。中医体质学为从心身能体质调理的角度预防与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识不同患病个体的不同体质类型,从体质调理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提供条件,增加西医治疗效果、实现中西医并治。

中医偏颇体质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化的过程,并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抓住体质变化的核心环节进行调理治疗,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中医体质调理的核心与关键:疾病早期阶段应以阴阳双补、温阳理气为主,疾病中后期在前法之上应兼清热、散结、祛瘀、化痰、祛湿等法。

根据3D医学理论,9种体质分别可以进一步分为抑郁型与焦虑型两大类,这样九种体质就变成了2×9=18种体质,例如,抑郁型阳虚、焦虑型阳虚等,并在体质调理中加入心理治疗理念,会取得更好临床效果。

第三节、中医心理学

当前,人类处于心理问题、MUS、心身疾病、慢病时代。

心理学史家墨菲( Murphy.G)认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世界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是《黄帝内经》。未来中医将在世界心理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互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强调“心藏神(火)、肺藏魄(金)、肝藏魂(木)、脾藏意(土)、肾藏志(水)”。《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学说又将心理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过激造成内伤疾病。过喜伤心、怒则伤肝、惊则伤肾、悲则伤肺、思则伤脾。

《黄帝内经》指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The body, that complicated machine, carries out the most complex and refined motor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ch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s ideas and wishes)。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以“郁”为先,许多情志疾病多归在“郁症”范畴,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治疗思想,并在治疗方法上创建了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肝郁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湿阻困、气逆化火、火热伤阴。

重磅连载——《3D医学》第九期: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中医五脏与心理学关系


第四节、中医体质调理与肠道微生态管理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心理问题、心身疾病、慢病等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状态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中药具有调整肠道菌群作用,肠道菌群也可分为九种体质状态,通过体质调理进行调整。

第五节、各种慢病中医通用方剂

道生一、一生二,一为元气、二为阴阳。阴阳左升右降形成太极圆运动,左升为阳、右降为阴,阴阳冲和则元气复,元气恢复则疾病祛。

根据以上理论,针对慢病,形成基础方剂加减:附子6克,干姜6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柴胡12克,桂枝9克,紫苏6克,枳实9克,三棱9克。

国内首部探索生命、医学、疾病的科普性读物—《3D医学》

《3D医学》是一本研究西医、中医、心理三大医学体系的异同点与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书籍,深入探究了慢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进一步阐述了疾病未分化态与临床专科分化态双态叠加模型,创立了PCD诊疗路径,体现了大医至简之精髓,并为中国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寻医学初心,努力破解临床生物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3D医学还症状为疾病、还器官为病人、让医生从检查回归临床、从药师回归医师、让医疗回归人文,实现心身并重、中西医并举、防治并行、医养并进、人病同治。此书适合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阅读;也是一本关于生命学的科普性读物,适合对生命深度思考、对医学深度探究的有识之士阅读;同样此书还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进、疾病个人防治的个人值得保存的读物。

重磅连载——《3D医学》第九期:中医在3D医学中的定位与价值


内容简介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心理问题、心身疾病与慢病快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生物医学的一维视野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疾病诊疗需求。传统临床生物医学模式把心身整体的人体机械地分解成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与分子,忽视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康复中心中的作用,导致临床科室越分越细,让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医疗成了检查、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引发了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医学进入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从科学医学时代向整合医学时代发展的历史时期,整合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方向与必然路径。

3D医学以整合医学思想为引导,从探索多维生命本源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西医、中医、心理三种医学体系的异同点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医学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亚健康学、慢病学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发生发展共同规律,并通过CTM-PEM诊疗技术,创立了3D医学疾病PCD诊疗策略与临床路径;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状态与临床专科分化状态的疾病双态叠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状态的诊疗策略、原则与方法,体现大道至简、大医至简之精髓。

3D医学从探索生命健康与疾病本质出发,努力寻找破解临床生物医学模式现存问题之法,充分体现人类人文医学内涵,让医学充满温暖与阳光,具有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3D医学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类健康的一种新思维、新医学观、对推进整合医学临床实践、实现健康管理与医养结合、促进医学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实践有重要意义;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有效路径,是全力推进医疗供给侧改革、全方位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