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明朝應該來說是中國古代水師最發達最強盛的一個時代,水師作戰戰績勝佳,那麼都有哪些經典海戰呢?

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屯門海戰(1521年)

屯門海戰是發生在1521年(明正德16年)8月底至9月間,由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的在屯門地區抗擊佛朗機(中國古代指葡萄牙)人的戰役。

1521年(明正德16年)八月底(此時嘉靖皇帝已繼位),時年56歲的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驅逐佛朗機人。此時葡萄牙人由阿爾瓦雷斯率領,已佔據“屯門島”附近若干年,不久前又新加入了卡爾佛(Diogo Calvo)的一艘大海船。汪鋐已料到葡萄牙人不肯輕易離開,因此先加強了軍事力量,汪鋐主要的備戰措施如下: 加強了南頭寨及東莞守禦千所的兵力;收集戰船及漁船,以備軍用; 加強保家衛國的宣傳,組織兵力;在望族鄉紳吳瑗、鄭志銳的幫助下,招募民兵,並詢問海情;探知葡萄牙人的戰船體形巨大,火炮射程遠,命中率高。在完成備戰後,汪鋐對葡萄牙人宣詔,要求葡人儘快離去,但葡人對此並不理會。於是汪鋐派軍隊驅趕葡人,遇到武裝抵抗。汪鋐親率軍民猛攻葡人船隊,此時又有科埃略(Duarte Coello)及雷戈(Ambrocio do Rego)各帶兩艘大船前來援助葡人,明軍終因葡人火炮猛烈而敗陣。

汪鋐在第一次進攻失敗後,新制定了作戰計劃。準備了一些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一天颳起很大的南風,汪鋐率軍士4000眾,船隻50餘再次攻打葡人船隊。先將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隻點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隻駛去,由於葡人船隻巨大,轉動速度緩慢,無法躲開火船進攻,很快燃燒了起來,葡人大亂。汪鋐又趁機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人船隻鑿漏,葡人紛紛跳海逃命。然後汪鋐命軍士躍上敵船與葡人廝殺,葡人大敗。最後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島嶼藏身。天亮後,風向逆轉,葡人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已竊據的滿剌加。至此,中國收回被葡人盤踞的“屯門島”及經常滋擾的“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

屯門海戰是中國第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戰役,以明朝的獲勝而告終。“屯門海澳”,指深圳后海灣、內伶仃島及香港青山一帶,是葡萄牙人侵擾明東莞縣時最初佔據的地方。

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西草灣之戰(1522年)

西草灣之戰是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廣東西草灣明水師與佛朗機海軍的一場海戰。1511年,葡萄牙已經有海員越過非洲到達滿剌加,並對當時的大明廣東布政使司的屯門軍鎮(今香港的屯門一帶)虎視眈眈,渴求佔領該地,並向大明宣戰,以明水師勝利告終,葡人逐漸放棄武力侵略屯門之野心。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人終於獲得了在澳門居留權,澳門成為葡萄牙在中國的第二個落腳點。

西草灣之戰,對明軍來說取勝得比較順利,寇犯新會西草灣的是葡萄牙人麥羅·哥丁霍(Mello Coutinho)率領下援助屯門的武裝船隊,中國人稱其為別都盧,隸屬於葡萄牙駐印度總督。船隊有很強的戰鬥力,在寇犯中國前已經"恃其巨銃利兵,劫掠滿剌加諸國,橫行海外,至率其屬疏世利等千餘人,駕舟五艘,破巴西國,遂寇新會縣西草灣"。在他到達滿剌加的時候,獲悉屯門船隊與中國關係惡化,但仍打算冒險前行。哥丁霍的性格不像西芒那樣暴躁,他勸告"部下力避衝突行為,於入港投錨後,急上岸求見廣東地方長官,請求許其和平貿易。廣東地方長官置之不理,不得已,由屯門港退出,然已遭中國艦隊之追擊"。

這是因為廣東當局在經歷了屯門之戰後,已經下令"不準中國人與葡萄牙人接觸。反而發佈命令,要中國戰船一旦遇上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就將其擊毀"。

由於明朝水師求戰的堅定與急切,同時哥丁霍在是否開戰上猶豫不決,西草灣之戰一開始明軍就佔了上風,經過反覆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敗。此戰明軍還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

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露梁海戰(1598年)

露梁海戰是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交戰雙方為中國明朝與朝鮮聯軍和日本軍隊的島津立花一部,指揮官分別為:陳璘、鄧子龍(中國)、李舜臣(朝鮮)、小西行長(日本)、島津義弘(日本)等。戰爭結果以中朝聯軍獲勝而結束。

這場海戰,中國明朝派出軍隊抗日援朝,取得海戰勝利。這場勝利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海洋戰爭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當時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

海戰開始前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令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十一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船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義智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一、以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鉅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二、以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待機出擊;

三、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十九日丑時,石曼子(即島津義弘)率軍萬餘、戰船500只西上,進入露梁海明軍預伏地,遭陳璘部阻擊,調頭南下。天亮,日軍發現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師,遭到北岸鄧子龍部截擊。聯軍三面合圍,在露梁海與日軍展開激戰。

聯軍駕船逼近日艦,躍上敵船,短兵肉搏。北岸鄧子龍率士卒300登上朝鮮船,奮勇衝殺,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 [4]

戰至中午,陳璘派水師副將陳蠶、遊擊季金率部來援。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夾擊日艦,施放噴火筒,焚燬日軍大部分戰船。日軍跳水登岸,又遭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石曼子(島津義弘)不支,僅率50餘隻戰船潰逃。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趕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一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拼命反擊。

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侄李莞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叔父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鬥。陳璘乘勝揮師西進,焚燬日軍準備撤退的船隻百餘艘,並與陸路劉綎軍夾攻順天日軍。小西行長率餘部逃脫。

1598年,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面以800艘戰船包圍500艘日本戰船,幾乎全殲,日軍死亡非常慘重。

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料羅灣海戰(1633年)

料羅灣海戰又稱崇禎明荷海戰、金門海戰、明朝荷蘭料羅灣大海戰,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自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公曆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公曆10月22日),明朝方面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劉香海盜聯軍。 據《巴達維亞城日記》所記,料羅灣海戰被俘虜的荷蘭人約計百人。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鉅艦五隻,奪夷夾版鉅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隻,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

料羅灣海戰是即將滅亡的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七省聯盟已獨立但尚未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進行的一場大海戰,這場海戰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失敗,這次海戰是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 海戰後,荷蘭得到了鄭芝龍方面穩定供貨保證。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鄭芝龍)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大明水師經歷的海戰,你都知道哪些?

澎湖海戰(1683年)

澎湖海戰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臺灣,統一中國領土的作戰。澎湖海戰是清朝為了消滅鄭氏王朝所發動的戰爭,雖然鄭軍一度擊退清軍,最後仍然由清軍獲勝。澎湖被佔領後,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臺灣歷經22年的統治,臺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軍24000人,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居船65艘)。十五日(9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

十六日(10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以速度快的鳥船當作先鋒。劉國軒讓林升、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為先鋒,自己在娘媽宮港口督戰。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只有以藍理為首的7只艦隊突入鄭軍。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鳥船部隊,交戰不久後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船隻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施琅見狀趕緊突入鄭軍,想解救被圍困的船隻,卻被林升率軍包圍。施琅在交戰中被火銃射傷右眼,不過沒有失明; 林升也被大炮打斷左腿。林升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琅藉機撤離戰場,到西嶼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於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島,八罩島地形險惡,船隻遇暴風很容易撞上島邊的暗礁,農曆六月又是容易發生颱風的時節, 施琅卻很幸運沒碰到颱風。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琅擊退。施琅趁勢於十八日(12日)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嶼、桶盤嶼。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時,施琅決定發動總攻擊,將艦隊分成三路進攻,剩下約80艘當後援部隊:

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隊,每隊有7艘船。由施琅親自指揮,作為主力進攻娘媽宮。

右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陳蠎等從澎湖港口東側東蒔攻入雞籠嶼、四角嶼,之後會合中央部隊夾攻鄭軍。

左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董義等從澎湖港口西側內塹攻入牛心灣,讓鄭軍誤判清軍要在此地登陸。

天亮前,開始颳起颱風。辰時(7時—9時)受颱風影響,海上吹起西北風,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於優勢,清將朱天貴被炮擊而死。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鋒面帶的影響,海上開始吹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並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共斃傷鄭軍12000人,俘5000餘人。擊毀、繳獲戰船190餘艘。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餘部隊從北面吼門退往臺灣,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琅投降。清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船隻無一損失。

施琅戰勝後,考慮臺灣水道非常險惡,進軍困難。施琅決定暫緩進攻,採取攻心戰術,讓鄭氏王朝從內部崩潰。施琅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佈《安撫輸誠示》。派原劉國軒副將曾蜚赴臺。 派人醫治受傷戰俘,並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臺灣。還拉攏鄭軍將領為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將領也跟進。

鄭軍戰敗消息傳到臺灣,人心開始不安。為了延續政權的生存,有將領提出進攻菲律賓,得到馮錫範同意。卻傳出遠征軍只想搶劫,還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劉國軒阻止此計劃。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軍在臺灣登陸。後來在劉國軒大力主張下,鄭克塽於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並於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髮易服,鄭氏王朝正式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