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明朝应该来说是中国古代水师最发达最强盛的一个时代,水师作战战绩胜佳,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海战呢?

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屯门海战(1521年)

屯门海战是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16年)8月底至9月间,由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人的战役。

1521年(明正德16年)八月底(此时嘉靖皇帝已继位),时年56岁的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驱逐佛朗机人。此时葡萄牙人由阿尔瓦雷斯率领,已占据“屯门岛”附近若干年,不久前又新加入了卡尔佛(Diogo Calvo)的一艘大海船。汪鋐已料到葡萄牙人不肯轻易离开,因此先加强了军事力量,汪鋐主要的备战措施如下: 加强了南头寨及东莞守御千所的兵力;收集战船及渔船,以备军用; 加强保家卫国的宣传,组织兵力;在望族乡绅吴瑗、郑志锐的帮助下,招募民兵,并询问海情;探知葡萄牙人的战船体形巨大,火炮射程远,命中率高。在完成备战后,汪鋐对葡萄牙人宣诏,要求葡人尽快离去,但葡人对此并不理会。于是汪鋐派军队驱赶葡人,遇到武装抵抗。汪鋐亲率军民猛攻葡人船队,此时又有科埃略(Duarte Coello)及雷戈(Ambrocio do Rego)各带两艘大船前来援助葡人,明军终因葡人火炮猛烈而败阵。

汪鋐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了一些装满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一天刮起很大的南风,汪鋐率军士4000众,船只50余再次攻打葡人船队。先将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只点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只驶去,由于葡人船只巨大,转动速度缓慢,无法躲开火船进攻,很快燃烧了起来,葡人大乱。汪鋐又趁机派人潜入水下,将未起火的葡人船只凿漏,葡人纷纷跳海逃命。然后汪鋐命军士跃上敌船与葡人厮杀,葡人大败。最后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岛屿藏身。天亮后,风向逆转,葡人才借强劲的北风勉强逃过明军的追击,逃回已窃据的满剌加。至此,中国收回被葡人盘踞的“屯门岛”及经常滋扰的“屯门海澳”及“葵涌海澳”。

屯门海战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屯门海澳”,指深圳后海湾、内伶仃岛及香港青山一带,是葡萄牙人侵扰明东莞县时最初占据的地方。

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西草湾之战(1522年)

西草湾之战是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水师与佛朗机海军的一场海战。1511年,葡萄牙已经有海员越过非洲到达满剌加,并对当时的大明广东布政使司的屯门军镇(今香港的屯门一带)虎视眈眈,渴求占领该地,并向大明宣战,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葡人逐渐放弃武力侵略屯门之野心。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人终于获得了在澳门居留权,澳门成为葡萄牙在中国的第二个落脚点。

西草湾之战,对明军来说取胜得比较顺利,寇犯新会西草湾的是葡萄牙人麦罗·哥丁霍(Mello Coutinho)率领下援助屯门的武装船队,中国人称其为别都卢,隶属于葡萄牙驻印度总督。船队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寇犯中国前已经"恃其巨铳利兵,劫掠满剌加诸国,横行海外,至率其属疏世利等千余人,驾舟五艘,破巴西国,遂寇新会县西草湾"。在他到达满剌加的时候,获悉屯门船队与中国关系恶化,但仍打算冒险前行。哥丁霍的性格不像西芒那样暴躁,他劝告"部下力避冲突行为,于入港投锚后,急上岸求见广东地方长官,请求许其和平贸易。广东地方长官置之不理,不得已,由屯门港退出,然已遭中国舰队之追击"。

这是因为广东当局在经历了屯门之战后,已经下令"不准中国人与葡萄牙人接触。反而发布命令,要中国战船一旦遇上悬挂葡萄牙旗帜的船只,就将其击毁"。

由于明朝水师求战的坚定与急切,同时哥丁霍在是否开战上犹豫不决,西草湾之战一开始明军就占了上风,经过反复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败。此战明军还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

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露梁海战(1598年)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一部,指挥官分别为:陈璘、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中朝联军获胜而结束。

这场海战,中国明朝派出军队抗日援朝,取得海战胜利。这场胜利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海洋战争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海战开始前驻朝鲜西部日军接到撤退命令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撤退。驻顺天之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十一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船队,连日向联军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义智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其作战部署是:

一、以副将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

二、以陈璘率明朝水师主力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待机出击;

三、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十九日丑时,石曼子(即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只西上,进入露梁海明军预伏地,遭陈璘部阻击,调头南下。天亮,日军发现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师,遭到北岸邓子龙部截击。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

联军驾船逼近日舰,跃上敌船,短兵肉搏。北岸邓子龙率士卒300登上朝鲜船,奋勇冲杀,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 [4]

战至中午,陈璘派水师副将陈蚕、游击季金率部来援。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陈璘率主力与李舜臣夹击日舰,施放喷火筒,焚毁日军大部分战船。日军跳水登岸,又遭陆上明军截杀,死伤大半。石曼子(岛津义弘)不支,仅率50余只战船溃逃。李舜臣率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入观音浦,再度与日军血战。陈璘也率中国水师赶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一片混乱之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

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侄李莞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叔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陈璘乘胜挥师西进,焚毁日军准备撤退的船只百余艘,并与陆路刘綎军夹攻顺天日军。小西行长率余部逃脱。

1598年,中朝联合水师在露梁海面以800艘战船包围500艘日本战船,几乎全歼,日军死亡非常惨重。

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料罗湾海战(1633年)

料罗湾海战又称崇祯明荷海战、金门海战、明朝荷兰料罗湾大海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比较大的海战之一。自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公历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公历10月22日),明朝方面先后投入了战舰150多艘,士兵几万人;荷兰人方面印支殖民总部派遣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列舰,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展开激战,最后明朝水师在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前锋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刘香海盗联军。 据《巴达维亚城日记》所记,料罗湾海战被俘虏的荷兰人约计百人。据福建巡抚邹维琏奏报的战绩:“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夺夷夹版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夺盔甲、刀剑、罗经、海图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后铳死夷尸被夷拖去,未能割级者,累累难数,亦不敢叙。”

料罗湾海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七省联盟已独立但尚未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进行的一场大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 海战后,荷兰得到了郑芝龙方面稳定供货保证。自此之后,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郑芝龙)方面维持稳定的贸易行为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大明水师经历的海战,你都知道哪些?

澎湖海战(1683年)

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十五日(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 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十六日(10日)施琅进攻娘妈宫,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林升、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 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施琅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没有失明; 林升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升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于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岛,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 施琅却很幸运没碰到台风。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施琅趁势于十八日(12日)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

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

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郑军。

左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

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7时—9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非常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崩溃。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示》。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 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

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郑氏王朝正式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