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18歲時作一首豪放詞,一位青年俊傑形象呼之欲出

譚嗣同(1865-1898年),我國近代著名的維新人物,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參與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拒絕逃亡,被捕後於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譚嗣同與同時被害的另外五位維新人士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我們都熟悉譚嗣同就義前在監獄中寫的那首著名的《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18歲時作一首豪放詞,一位青年俊傑形象呼之欲出

可是,你讀過譚嗣同在18歲時就作的一首豪放詞《望海潮·自題小影》嗎?這首詞,譚嗣同借小影以抒發豪情壯志與憂患落寞之情,展現了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抱有的雄心壯志,下面先請閱讀全詞:《望海潮·自題小影》

曾經滄海,又來沙漠,四千裡外關河。

骨相空談,腸輪自轉,回頭十八年過。

春夢醒來麼?對春帆細雨,獨自吟哦。

惟有瓶花,數枝相伴不須多。

寒江才脫漁蓑。剩風塵面貌,自看如何?

鑑不因人,形還問影,豈緣醉後顏酡!

拔劍欲高歌,有幾根俠骨,禁得揉搓?

忽說此人是我,睜眼細瞧科。

譚嗣同18歲時作一首豪放詞,一位青年俊傑形象呼之欲出

依據詞的內容,可知是譚嗣同作於18歲時,他自幼隨父親譚繼洵(清廷戶部郎中)居住在京師,13歲時又隨父遠放甘肅,15歲時又回到湖南瀏陽讀書,後來再返西北,故云“曾經滄海,又來沙漠,四千裡外關河。”彷彿看慣了春華秋實,踏遍了江南寒漠,透露出年少的自己有幾分老成。

譚嗣同接著又說,自己從骨相上看,必成大業,可回首往事,歲月匆匆已歷十八春秋,卻一事無成,只有腸輪自轉,暗自感嘆。想到這裡,不禁要大喊“春夢醒來”,春風細雨下,面對小影前的幾枝瓶花,真是百感交集,鬱塞難抑。

下半段,譚嗣同又展現了自己積極入世的豪邁,慷慨而磊落。他攬鏡自照,形影兩相對,鏡中人雖歷經風塵,依舊容光難掩,那不是醉酒後的臉紅,而是心中的激憤使然。

譚嗣同18歲時作一首豪放詞,一位青年俊傑形象呼之欲出

當想到國事日非,外侮迭至,他“拔劍欲高歌”,一抒壯志難酬的鬱塞心情,他要用幾根錚錚俠骨,同這濁世鬥爭,任他千磨百折,萬般揉搓。最後一看鏡中的我,那風塵的模樣,幾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譚嗣同這首《望海潮·自題小影》全詞跌宕起伏而又慷慨激昂,真實地塑造了一位襟懷坦蕩、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俊傑形象。

譚嗣同並非為一人之江山,而是為天下蒼生求自由、謀幸福,他在著作《仁學》裡大聲呼出:“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廢君統,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可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譚嗣同,最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譚嗣同那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堪稱是我華夏第一人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