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脸不要脸?

人都有脸,脸皮在脸上,脸有何用?现在是市场经济,还是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很多人出书探究脸的作用,结果一般都是——不要脸最好。是不要脸还是不要脸皮,没人细究,不过,区别不大。

颜色有冷暖之分,表情也有。暖的表情似骄阳,即使是寒冬也能感受到温度;而冷表情似冰霜,三伏天里也如处冰窖。表情跟很多因素有关,关键点是这张脸的所有者吗?不然,跟表情的受众关系最大。达官贵人,所见的基本是艳阳天,若是那乞丐,见到的基本都是苦秋月了。其实有例外者,大街上面无表情,行尸走肉式的多了去了。

每天,都期盼是欢乐幸福的一天,但是否快乐幸福却不一定由自己决定。拥挤的公车,上司的督促,看见别人的幸福,劳而无获等都会坏心情;父母孩子生病或为买房买车的钱发愁,幸福感会被削剃;低落时,爱人还在聒噪,整个心情立马沦陷。来看,生活里我们能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少,又无能为力,所以逐渐习惯心事不诉于人,无感而面无表情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的脸皮只能算个窗户纸了。

麻木的脸,算是普通人无能为力的说明书,而普通人是大多数,于是我们便认同了这个世界是麻木不仁的。由此证明,世界由普通人创造,此言不虚。

比普通人好的人太多,给比自己好的人帮助是没必要的;比普通人差的人也太多,普通人意味没有多余的能力,也难以给予帮助。于是,普通人只能在自己的日子里过着普通生活,独善其身已然很好,漠然就顺理成章了。

普通人的追求少,父母安康,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得去,即使早出晚归而让生活不窘迫,晚上回家还有一张温婉的笑脸和二两酒便是享受了。被老婆骂上两句,哪怕被揪几下耳朵又有何妨呢,被其他人说成软蛋和怂货,转个脸也能立马忘记。隔三差五还有吹牛的伙伴说“老哥哥,你又帅了”,就是极乐了。其他人的日子一般看不到,即使能看到也和自己没有关系。

“三饱一个倒”是普通人的人生追求,“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这个道理,睡觉是普通人最擅长和习惯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说“干什么什么还不如去睡觉”。睡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最省成本的休闲方式,一句“睡着了就不饿了”,“睡着了就不想了”更能说明睡觉有大作用。于是打盹睡觉的人多,而且还有很多装睡的人。那些年“呐喊”的人,是为了叫醒装睡的,其实叫不醒的,但他们该醒的时候一定会醒,什么时候是该醒的时候,这是天机,一般人不知道。睡觉其实是一种修炼吧,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好的。

没有成就的人一般都把脸收起来了,错失了脸的很多妙用,普通人要脸的确是一种浪费,只能用来诠释中国式哲学“无为而治”。

大抵人都经历过冷,体味冷的程度不同而已。尸体不是没有温度的,和室温一样而已,却在成为尸体的那一刻变成世间最冰冷的东西,活着的人再没人敢去触碰,即使至亲骨肉心里依然会有忌惮,这冷至内心,非人力能拔除,至停尸数日之后,冷至极点,躺着的已经不是人了,脸就更没有用了。但,总有那么几个面沉如水的人为这些死人穿衣成殓,即使是鳏寡孤独,也会有人来收尸,至此,反而觉得不冷了。坟冢之外也还有人鞠躬致意,足慰以为安了。

冷和热,没有明显的界限

不过,那满面春风,最会滔滔不绝的人,也可能是个冷脸汉子,面热心冷而已,这些人一般不会去帮人收尸。还有一些高人,隐于山水之间,或者隐于市井朝堂,既然都隐了,脸也是早就不要了的,带的是个面具而已,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普通人冷漠有很多借口:力有不逮、内有乾坤、另有所图、避世偷闲……即使再多也只是借口而已,跟那些要脸的和不要脸的也没有区别。

历史中,每次苦事之后,垂下眉,弯腰捡拾骸骨的多是普通的冷脸人,于是才有后来的故事。所以,要脸或者不要脸无所谓,只要还心存善念就好,这善念是力量的种子。

仅此而已。

要脸不要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