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PH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以及如何調節PH值的方法

pH值(即酸鹼度)是水質的重要指標。在養殖水體中,pH值十分直觀地反映著水質的變化,比如藻類的活力、二氧化碳的存在狀態等,都可以通過pH值的大小和日變化量來推斷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1、pH值的決定因素和變化規律

水體PH值是由氫離子濃度決定的,它們是水產養殖用水的一個重要因素,分析養殖用水的水質時通常都要測定其pH值。

1.1、pH值的決定因素

最主要的是水中游離二氧化碳和碳酸鹽的平衡系統,以及水中有機質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條件。二氧化碳和碳酸鹽的平衡系統根據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減而變動。二氧化碳的增減又是由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機質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來決定的。

水中的二氧化碳越高,則結合水分子形成碳酸,釋放出氫離子,使水中的PH下降,相反則PH升高。

掌握PH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以及如何調節PH值的方法

看來,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決定水體PH的最大因素之一,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又直接與水中浮游生物特別是水植物的含量和活躍程度有直接關係,例如:水中的浮游植物豐富,則白天光合作用強,消耗二氧化碳促進水體PH升高,而夜間水中植物由於呼吸作用增強,釋放了二氧化碳,造成水中PH相對降低。

1.2、pH值的變化規律

養殖用水在一般情況下,日出時pH值開始逐漸上升,至下午16:30—17:30達最大值,接著開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環往復,pH值的日正常變化範圍為1—2,若超出此範圍,則水體有異常情況。

pH值日變化規律是為浮游植物進行白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夜間植物呼吸作用又釋放二氧化碳,從而引起水體二氧化碳變化,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響PH值的日變化。掌握pH值的日變化規律對養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利用價值。

PH值(酸鹼度)是漁塘水質的重要指標,不僅直接影響魚類的生理活動,而且還通過改變水體環境中其他理化及生物因子間接作用於魚類。魚類最適宜在pH值為7.8--8.5的中性或微鹼性水體中生長,如果pH值低於6或高於10,就會對魚類生長造成危害。

2、 PH值過低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危害

pH值過低,酸性水體首先容易致使魚類感染寄生蟲病,如纖毛蟲病、鞭毛蟲病;其次水體中磷酸鹽溶解度受到影響,有機物分解率減慢,天然餌料的繁殖減慢;第三,魚鰓會受到腐蝕,魚血液酸性增強,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儘管水體中的含氧量較高,還會導致魚體缺氧浮頭,魚的活動力減弱,對餌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影響魚類正常生長。

(二)防治方法

一是可以將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覆2--3次,以調節水體中的PH值;二是每半月潑灑生石灰水一次,既可以調節水體酸鹼度。

掌握PH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以及如何調節PH值的方法

3、PH值過高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危害

PH值過高會增氨氮的毒性,同時給藍綠藻水華產生提供了條件,PH值過高也可能腐蝕魚類鰓部組織,引起大批死亡。

(二)防治方法

一是每畝水體用0.5公斤左右的明礬調節;二是爽水毒必清。

(三)使用空降菌團降低水體肥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