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提起国产文艺片,浮现在影迷脑海中的不外乎下面这些标签。

低成本,影像粗糙,同期声,极端的长镜头,极其零碎的剪辑,导演的个人记忆,国际获奖无数国内鲜有问津……

好听点是曲高和寡,难听点就是故作高深。长久以来,观众对日渐定型的国产文艺片的成见愈来愈深。

但是有一部电影,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制作成本仅1500元,讲的是爸妈的日常,却令看过的人纷纷湿了眼眶。

《四个春天》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作为非专业的独立影人,导演陆庆屹是从豆瓣出家的。

两篇日志《我爸》《我妈》备受好评,因为豆瓣名“起床,吃饭”而被网友亲切地叫作“饭叔”。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他从2013年到2016年耗费四年时间拍摄父母的日常生活。

一部尼康D800,再加上一个三脚架,总共1500元投资。全程自己拍摄,自己剪辑,甚至有关电影的专业知识也是在拍摄过程中自学的。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玩票性质的作品,却在人才辈出的2018年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上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也提名了第55届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先后受到了巩俐、赵薇、陈坤、陈国富、王传君、周冬雨、章宇等多位影人的喜爱和支持。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直到今天才公映的片子,豆瓣上早已打出8.8的高分。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为什么一部如此私人的影片会受到这么大的赞誉?下面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年轻人走出家乡或国门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留守父母”就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感性的陆庆屹导演,便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每年春节回家才能见到的父母。

在影片的前段,即前两个春天里,镜头下的父母是充实的而忙碌的。

做香肠,喂鱼、上山摘野菜……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与多数人为生活操劳的忙碌不同,片子里的老人是充满乐趣与成就感的忙碌。

音乐充盈在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影片的不断向前,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音乐在这个家庭里的重要地位。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虽是一名物理教师,却有着浓郁的文艺细胞。

他随手把玩弹奏着各种乐器:小提琴、锯琴、吹箫、二胡、手风琴,甚至还有自己拿腰鼓做的二胡以及片末的新玩具——钢琴。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母亲更喜欢唱山歌。

无论是吃饭,切肉,还是上山摘菜,她总是能够旁若无人地边唱边扭。

“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就是蠢。”

“在我的心灵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相随。”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两位老人的能歌善舞也充当了有声源音乐。故此,整部作品虽没有加任何背景音乐,但音乐依旧充实有层次。

由此可见音乐之于这个家庭,就如同起床吃饭般不可或缺。

父亲母亲的日常相处,也像极了一对神仙眷侣,灵魂知己。

两个老人相互给对方理发,喂饭,父亲也会给浇花的母亲打伞。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两人就算拌嘴也充满乐趣。

在一次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中,父亲随口说母亲肥肉买多了,母亲立马口出金句:你要是当律师好多人要死在你的屠刀之下,冤枉死人了。

在父亲沉迷于养蜜蜂时,她又说父亲拿蜜蜂当作初恋情人。

或许这就是爱情抵达生活深处的模样。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除此之外,片子里的很多事情也能让观众获得极大的共鸣。

比如教父亲用电脑、手机、微信等新兴事物。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母亲的催婚日常,她甚至在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的情况下就做好了好多双婴儿穿的虎头鞋,并催促他们早日成家。

第三个春天则是整部纪录片的分水岭。

一方面体现在片子技术上,由不专业走上专业。

在前两个春天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主观客观的干涉因素。比如父母意识到镜头的存在多多少少有一点“刻意”,导演的拍摄手法还不熟练,经常会出现在镜头后面讲话。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但到了第三个春天,随着导演拍摄观念的成熟,作品开始显露出“小津安二郎式”静观但满溢着情感的风格倾向。

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上,影片由前期的欢乐逐渐走向哀婉。

这是因为2014年10月,姐姐被确诊为肺癌,治疗不愈便去世了。死亡的气息让这个家兀地笼罩在悲伤之下。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父母也会时不时地就流下眼泪,每顿饭都会专门给姐姐留一个位置,会在姐姐的坟前种菜,种树,装饰得像是一个小花园。

时间裹挟着生命的无常,猛烈地撞击着两位坚毅的老人,苍老还是不可抵御地刻画在了二老的脸上。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母亲会噙着泪水说出“如果我先走了,这么大的房子,你爸爸一个人可怎么活”这样的话,为此还会上山采摘各种药草来熬水喝。

面对生活给予的苦痛,这对老人同时也展现出了无穷的乐观与力量。

他们会用切开的柚子皮当板凳,会通过练毛笔字、抄经、养蜜蜂、养花等来对抗人生的无常。

当然了,永远不会缺席的是那歌声,是那舞。他们经常去女儿坟上,用半天的时间唱歌跳舞陪伴女儿。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中国的父母们好像对侍奉花草这一类事情热心异常,一有机会就会养各种花花草草,养得好就会向儿女们嘚瑟很久。

片中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院子里养了腊梅、桃花、迎春花、竹子......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养花养草是一个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表现。花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可以让人一次次地回归到尼采口中那个充满强力意志的酒神世界。

生老病死,人生无常,都在花开的那一瞬得到了复归本源的释然。

就像片中父亲母亲一起吹蒲公英那个场景一样,苍老与童稚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剩下的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与热爱。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每年的春天,父亲都会因为燕子的到来而欣喜,燕子来了又走,年复一年,时间从不后退,可依旧有些事物在变迁之下固守着原本的信条。

在第四个春天里,导演加进了家里父母和姐姐拍摄的私人影像。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音乐,摄影记录生活也是这个家庭的传统之一。

从哥哥姐姐拍摄的《1997年春节上坟》开始,春节、父亲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上山砍柴、去山里洗衣服、燕子做巢等生活中的各种日常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这是因为导演的父母一直都有影像记录的习惯,在访谈中,陆庆屹透露父母结婚时在连一口锅都没有的情况下也会去拍照片。

在那个年代,拍照还算得上是一项“奢侈”的活动。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姐姐的去世也曾让导演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他甚至想放弃《四个春天》的拍摄。

还是母亲出来劝他:“无论怎么样,我们的生活也要继续,你的生活也要继续,你在做的事情也要继续下去。

就这样,陆庆屹花了四年时间记录下了自己父母的生活。

导演的家庭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好学的父母永远在探索新的东西,戏曲、乐器、花草、蜜蜂、手机电脑……

而这种对于艺术的热爱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这部作品就是一个证明。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整部片子下来,也能感受到导演在艺术上的成长。

从一开始进入镜头讲话做事,到后来用固定镜头拍摄,不再出现自己的痕迹,影像构图也更加考究。

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艺术态度越来越成熟,直至趋向小津式的旁观。或许他是刻意拒绝把影片拍得过于私人化,而是希望观众用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去填补国产文艺片上的空白。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主人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具体体现在标志性的收集癖式的凌乱屋子,种菜种地和传统土葬礼等。

同时,他们却有着丝毫不逊于知识分子式的精神生活。比如随处可见的乐器、张口就来的歌曲。

传统与现代,原本高雅的艺术与庸常平凡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加以诚挚深厚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奇迹般地集中在一个家庭里。而这个家庭又有着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奇异混合样态。

真实而又动人,这就是《四个春天》能获得无数人赞许的原因。

四年时间,他花了1500元跟拍父母,结果戳中无数游子的泪点

千般万般,日子不过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面对女儿的早逝和生活的庸常,影片里的老人表现出的极大忍耐与乐观,早已让平凡的生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FIRST青年电影展的目标,是将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希望通过产业化的运作让更多的观众看到青年导演的作品。

而《四个春天》的上映,无疑会让观看的人在寒冬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本文作者 | 枕云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