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拾杨叶(串杨树叶)

「鲁西南记忆」拾杨叶(串杨树叶)

近两年,一个位于鲁西南黄河岸边的小地方——苏泗,火的一塌糊涂,因为那里有一片银杏林,入秋以后,银杏树叶变得金黄,或挂在枝头,或飘落地面,满眼金黄。这片银杏林虽然面积不大,但游客慕名而来,犹如置身于一个金黄色的世界之中,景色美不胜收。

人们对落叶或许有特殊的情感,自古就有“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零落成泥碾作尘”等说法和诗句,来表达人们对故土的留恋和甘愿奉献的胸怀。

立冬之后,鲁西南大地变得苍茫而萧条,树叶纷纷落下。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农村,老家的人们对落叶也情有独钟,但不是去欣赏落叶的意境和体会落叶的情怀,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农民们对落叶是一种生活的需求。

小时候农村家庭几乎没有烧煤球做饭的,更别提煤气灶、电饭锅了。农村一日三餐的柴火主要是玉米秸、麦秸、玉米轴子、棉花柴以及拾来的枯枝树叶等。在刚刚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农作物产量不高,能烧火的秸秆产出也少,对于人口比较多家庭的来说,烧锅做饭需要的柴火多,有很多人家缺少烧的。现在的年轻人或许理解不了,知道以前有缺吃少喝的,可是农村的柴火到处都是,怎么还会缺柴烧?

缺柴火日子同缺粮食差不多,同样都不好过,没有柴火烧,一家人怎么吃饭?

「鲁西南记忆」拾杨叶(串杨树叶)

树叶纷纷落下的时候,也是农村农闲的时候,缺柴人家的大人们会起个大早,到树底下去扫树叶,然后扛回家里晒干,可以用来生火做饭,不腐烂的树叶还可以用来喂羊。对于孩子们来讲,周末的时候会被大人们支使去拾树叶。

鲁西南的树种主要是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桐树等,都是落叶乔木,一到冬天,树叶便纷纷落下,柳树、榆树、槐树的叶子小,没法捡拾,桐树的叶子干燥后易碎,只有杨树叶子比较厚实还有韧性,所以小伙伴们去拾的树叶主要是杨树叶子,俗称“杨叶”。

小伙伴们或擓个篮子、或扛个粪箕子、或拽个化肥袋子,嬉嬉闹闹,蹦蹦跳跳,到村头树林里去拾杨叶,有时候也会做个工具,用比较直的树枝一段削尖,把杨叶一片一片的穿在上面,就像一串串糖葫芦,省去了弯腰俯身的力气,穿满一串就撸下来放进篮子里面。

拾杨叶最有乐趣的是利用一种工具去串杨叶。用粗点的铁条截成一尺长,做成一个铁签子,一头做个鼻儿,截取一米多长的棉线绳子系在上面,绳子的尾部在拴一个短树枝或者洋钉,防止串的杨叶从尾部脱落。找不到粗铁条的就从厨房里拿一根筷子,圆形的一端削尖,方形的一端用小刀刻个箍槽,用来系绳子。

有了好的工具,小伙伴们走出村外,见到杨树叶子或者大点的树叶子,就用钎子对准杨叶的中心插过去,一片一片的穿起来,等钎子上的杨叶有几公分厚的时候,便用力往后撸在绳子上,就这样越捋越多,拖在小伙伴们的身后,很想一只蹦来跳去的大蛇。

我们拾满一篮子杨叶或者串满“杨叶串子”后就返回家里,向大人报告一下并受到称赞,把杨叶倒或者撸在柴火堆上,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便痛痛快快的玩耍去了。

小伙伴们去串杨叶,即使是一上午串上几大串,也赶不上大人们一小会扫的树叶多,大人们也不指望孩子们能拾很多杨叶用来生火喂羊。只是怕孩子们闲着会惹事生非,给他们安排既能有无穷乐趣又能锻炼劳动能力的活动罢了,哪像现在的家长,天天逼着孩子写作业?

现在,有时候回到老家,看到满地的杨叶,已经没人再关注它,任风吹散,想想难忘的童年生活,这些杨叶浪费了真有点可惜,也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忆”如故了。

「鲁西南记忆」拾杨叶(串杨树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