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自古稱王之人,其謀略本領不再外說,亦有幕後之人為其決策共商並提出決定性策略。春秋戰國時期,論成王之人不在少數,只是時間長短。而論君主能食人間苦膽、能睡百姓糟粕之臥,亦能品人臣本位心酸之人只有越王勾踐。在此背景之下,是以有謀臣在後為其隱忍得以大計得成之人,乃是獻出“七策”之人——文種。

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文種自幼窺得藏書精髓,是為才俊之中翹楚。以其自身才識得以與范蠡共事,輔佐越王勾踐。春秋時期末期,是以君主關係的特性不為鮮明,君臣關係上升至國家,人臣所持忠心更多是以忠於本國為本心。謀士文種以對事件剖析得到的對事件發展的絕佳策略、膽識、死忠的特性與內心極大抱負,讓勾踐對文種格外看中。勾踐伐吳都少不了文種的出現,文種個人的策略幾乎燃爆了整個伐吳過程。

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越王勾踐是以對吳王殺死自己的父親之仇謹記於心,加之國土必將擴充,百姓必將安穩。導致於伐吳提上征伐議程。亦是越王對殺父之仇不得不報的決心。勾踐感念父親的生養栽培之心,賊人一天不滅國,自己一天不平靜。文種感勾踐對父親的執念,被其孝義感動,即便兩國角逐,個人感性勢必會成為阻力。不乏可把感性化作理性,催動自身隱忍特性,只為未來之日爆發。文種即為勾踐提供“七策”,勾踐以前三計便最終伐吳成功。

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越、吳 兩國之戰的定位是持久戰。吳王夫差有伍子胥,越國有文種、范蠡。君主對人臣諫言的採納與時機成了兩國之戰的關鍵因素。吳王夫差即位時,曾打敗過越國,並將勾踐困於山中。此時勾踐並無能力再次與之抗衡,勾踐從根本上想要逆風翻盤,重新打敗吳國,唯一可取方法便是示弱,並等待時機。

而勾踐“示弱”的決策便成了翻盤後文種之死的必要事因。可想而知,王者,生來傲氣,不容他人置喙。以王者之身份,向滅親者之國家折腰。能夠隱忍,是越王能夠成就大業的特性開始發酵。

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世人皆對越王能夠在別國生存翻盤欽佩。反想而知,越王折辱下內心煎熬,能夠食世人皆不能嘗之苦膽,臥平民茅屋之塌。真正崛起後能夠帶來的風暴必將會是提策之人——文種與范蠡之不幸。世人皆嘆越王才是擔起帝王稱號的成大事者,卻不知剖析之下,害怕有損帝顏之事流露坊間而想“滅口”的磋磨之心。或許這是越王人性情商薄弱的一面吧!

他不是范蠡,卻做了比范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范蠡知自身之結局,早已打算退隱,換取一條後路,曾告誡共事好友文種。皆知文種死忠,不知文種是有自信,還是其他,終究沒有撤身官場。當然也換來了預料結局,賜劍刎死。越王賜死文種,是其感情淡薄的表現,亦是文種自身定位過於驕傲了啊!

由此,人得認清自身定位,得看明白自己的價值幾何?越過自身價值,會被人所厭惡啊!做個知足之人,活得暢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