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一介布衣從官場到商賈的轉變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業家。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出生貧寒的不過是一介布衣,他是如何完成官場到商賈的轉變的呢?

范蠡:一介布衣從官場到商賈的轉變


輔越王,滅吳國

范蠡本出生於楚地,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規定"非貴族不得入",博學多才的他,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因此準備另覓賢主,而越國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思考再三後便了投奔越國。

由於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勾踐貿然出兵導致會稽山一戰大敗,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對外,范蠡還指使勾踐嘗夫差之糞便,以此迷惑夫差,對內,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公元前476年,在楚國準備北上稱霸時,越王勾踐把握機會一舉攻破了吳國。但范蠡深知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急流勇退,決定隱退,臨走之前告誡文種要知退,說“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文種未採納,後被勾踐賜死,而他悄悄收拾好衣物,乘船離開越國,開始了第二次遷移。

范蠡:一介布衣從官場到商賈的轉變


居齊相,散千金

范蠡乘船來到齊國,更改了自己的姓名,自稱為“邸夷子皮”,他和兒子共同治理產業,沒過多久,財產就積累到幾十萬,齊國國君聽說他很賢能,請求他做齊國果相,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范蠡身居高位,但不傲慢,知道物極必反,因此在聰明的他準備遷往它地,後世說他“三遷”,接下來也就是他第三次遷移。

遷陶地,終賈商

范蠡第三次遷移至陶,因為他看準了這裡的地理位置好,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交通便利,非常適合做生意,於是他決定在這裡從事貿易經商。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發,他知道要打仗需要物資,因此當戰爭來臨的時候,他就會從各方面做好準備,在最需要的時候以最高的價格進行買賣,沒過多久,就累積了上億的財產,因為居住在陶地,被後人稱之為陶朱公。

范蠡:一介布衣從官場到商賈的轉變


范蠡的一生可以說充滿傳奇,無論官場還是商場從來沒有失敗過,他都能遊刃有餘的進行面對和處理,而傳說中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也是他的夫人。因為懂榮辱,知進退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麼我們是不是用來審視自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