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乃至數字化的底盤

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乃至數字化的底盤

絢 霞

【按語】分享這篇文章,是在暢想的同時,琢磨下我們微觀經濟的土壤,以及我們經常被忽略的前提,這不侷限於場景構造。

2018年6月24日,北京科創基金啟動大會舉行。在這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發展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談到,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信息技術設備大量採用進口,不能自主可控,存在重大安全風險。國產化產品和服務一般容易滿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因此,我國必須推進國產化戰略,在對網絡安全起重大作用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實行國產化替代。其中,涉及到國家經濟數據安全與系統運行安全的大型集團應用高端管理軟件ERP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乃至數字化的底盤

高端管理軟件ERP的源創新水平,不僅體現一國在管理軟件方面的技術水平,也直接影響一國微觀經濟的運行質量。我國在大力推進管理軟件的國產化進程,但是整體上看並不順利。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數數國產的ERP廠商,目前還活躍在市場上的,碩果僅存估計還有用友、金蝶、浪潮、博科、鼎捷等幾乎不超過十家。他們和SAP的差距在加劇,還是在縮小?哪些方面在加劇?哪些方面在縮小?國產替代在ERP領域什麼時候可以真正實現?

要清晰回答這些,可能還需要做不少調研工作。

ERP的艱辛,不僅僅是要將一個物質世界的企業鏡像成為數字世界的企業

所以,我們看到的許多關於ERP產品的排名,ERP項目的成功率統計。都難以在一個可靠的置信區間內。甲方企業的滿意度,到現場仔細調研後,往往不夠高。這其實不是項目級的成功不夠,對比那些項目開始前約定的目標,往往還有不少驚喜。但是為什麼滿意度不高呢?

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乃至數字化的底盤

2003年,我在一篇關於數據和流程的文章裡面寫道“有時候是一樣的產品,一樣的生產線,也基本相似的經營資源,但管理方式和經營績效卻有很大差異這就是企業文化在起作用。不過更多的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尤其在廣大製造業企業這一點非常突出,這也是為什麼信息化項目在製造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內質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即便是到了15年後的今天,這樣的情況還是繼續存在。

是的。這不是項目範圍內的問題。ERP作為企業越來越多員工參與、越來越多業務被涵蓋的全局型應用,與企業這樣的有機體越來越緊密,融合得幾乎無法再分。頗像科幻電影裡的被植入不少電子元件的人。

它的困難首先是要做數字化鏡像,這就是許多企業的信息化過程。這是第一關,最重要的是,同時要支持業務的課持續發展。這時候不可能還是服務商在左右伺候,做保障,做開發。許多企業的ERP項目,是在上線後半年左右開始連續產生不滿意,原因大抵如此。

對於企業的核心業務來說,企業和ERP服務商到底是什麼關係?企業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可持續的自我服務能力呢?

不一而足。

不管是焦慮還是憂心,在實實在在的需求面前,我們有一個現實,不容忽視。那就是----

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的底盤。

什麼是底盤,底盤就是根基。沒有這些,所有都是海市蜃樓。

我們談數字化轉型,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彎道超車,跨越發展。跨越,不等於可以無視基礎,不要基礎。在2C領域時尚、有效的玩法,在2B領域可能不是那麼好使。不少企業在概念面前,辜負了初心和目的。到頭來安排補課,甚至連補課的機會都沒有了。

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乃至數字化的底盤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沒有經歷過KPI的公司搞OKR,只會增加折騰的烈度。同樣,對於沒有經歷過充分信息化的傳統企業談數字化,簡單來說,就是不尊重規律。

為什麼說ERP依然是企業信息化的底盤,因為ERP基於物料的全局管控邏輯符合企業有機體的內在聯繫規律,尤其是訂單、票據的流轉閉環與業務數據的自然稽核關係。這對於穩定企業的經營秩序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內部秩序。

現在我們的困惑是,優秀的底盤真的大部分是國外ERP公司控制的嗎?

今天讀到一篇談工業軟件命運的文章,美國是那麼的重視工業軟件(CAE/CAD等),並且直接給予財政支持,而我們將他們統統視同互聯網創業一樣的項目,苦苦的SaaS行業更是自生自滅。ERP技術20年來幾乎沒有寫進里程碑的任何進步,嗚呼嗎?

ERP,必須尋找新的支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