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导读:《长城》(国际版)立足国际视角,以历史为基础,以历朝人物为主角,全景展现长城三千年的沧桑经历和内涵价值。漫长文明,被浓缩成短短数小时的纪录片,很难不叫人感叹人之渺小。帝王、将士、百姓、外族,长城之下杀伐争夺千年,与土地持续相爱的仍是山川河流垒石走沙。

文 | 老金

从帕米尔山脉一路绵延到太平洋海岸,万里长城,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规模最大的军事防线。

诞生于战乱之中,长城设计与建造的初衷在于保护帝国千秋万代山河永固。随着时光流转,几个世纪的沧桑洗礼,长城早已不再是帝王一厢情愿的遗物,它被赋予了新的身份与使命,它身上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它成了一位古老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建筑之美的延续,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屹立不倒,也成就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宝藏。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最理想的“中国故事”样本——长城

这部名为《长城》的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要和大家聊聊长城那些事儿。该片从春秋战国讲起,娓娓叙述至近代,格局颇具匠心,时空跨度引人惊叹。而一脉长城始终贯穿光影之间,恢弘基调也随朝代更迭逐层叠加。即使在纪录片语境下,宏大叙事的同时要保证主旨清晰、不蔓不枝,也并非易事。《长城》在这方面处理得巧妙到位,采用板块化的叙述方式,根据朝代先后、事件关联度安排篇幅,心思精巧且不着痕迹。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例如,第一集《不朽之城》中,影片讲述了周朝到汉朝长城在外贸和功能上的变化,其中以秦长城和汉长城为侧重点。秦始皇统一中国,派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土扩大,并沿河西走廊继续修建长城。汉长城除了作为军事屏障之外,还成为了长城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加速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进程。

而第二集《实力之墙》,则主要以明朝建立前后的长城为背景。到近代,长城作为一个高效的预警和通信系统,在二战期间的东方主战场上也大放异彩,保卫国家、抵御外敌,长城默默无言却始终未缺席。维护和平、保护文明是长城永恒的主题,也是长城精神的集中体现。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当然,纪录片在忠于史实的同时,必然要兼顾人文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本片导演马丁•贝茨深谙此理,并紧紧扣住了这一点,让那些与长城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携着他们的功绩或遗憾,逐一登场亮相,亲口向观众述说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变迁。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毕竟,人才是历史的主体。《长城》运用了大篇幅的角色扮演,再现了那一段段烽火岁月。秦始皇、张骞、成吉思汗、朱元璋、朱棣,一个个历史形象在本片中用影像生动呈现出来。他们与长城有着不解之缘,而长城也证明了他们辉煌的功勋。帝王将相,浮生若梦,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去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长城》也不忘给那些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百姓留下镜头,不忘歌颂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传世宝藏。中国人民用汗血铸成长城,长城代表了中国人的力量、勇气和意志。正是这股拼劲与韧劲感染着观众,使现代人与古长城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牵绊。即使一个中国人从未踏足长城,说起这座古老的建筑工程,也无人会觉得生疏遥远。它从我们祖辈开始,就在每个人四肢百骸里扎了根。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无论是高清摄影机航拍下的长城,还是特效动画呈现的长城,我们看到的都不仅仅是长城的壮美,更是伟大的长城精神。在极具艺术性的影像中,观众与长城共同回顾漫长的两千年文明史,一个古老而深刻的秘密也浮出水面——正是这伟大的长城,造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造就了经久不衰的长城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把华夏大地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了大一统的格局。这种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长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这些,都是值得向世界好好讲述的故事。

深掘“长城”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内核

作为一部优质纪录片,《长城》不仅通过影像还原了一个真实、全面的长城,以及长城背后的历史,它还提供了大量新鲜而颇具专业性的知识、角度与观点。

例如秦长城版块中提到,除了利用长城作为屏障抵挡游牧民族之外,秦朝政府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兵种包括步兵、战车、弓箭兵和骑兵等,而除了强大的军队以外,先进的武器——弓弩的标准化生产,也是秦国兵力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为此,影片中还特意就弓弩的材质、速度等因素进行实验室研究,从数据呈现、专家意见各方面综合分析,带领观众拨开迷雾,无限接近最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这方面看,《长城》的严谨态度值得同类型影片参考借鉴。

再如影片记录了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张秉坚教授检测明长城建筑材料的过程,找到了明长城历经风霜屹立不倒的奥秘,只因其在修筑时添加了特殊的成分——糯米。糯米将灰浆完美粘合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材料结构密实。

有英雄,也有凡人,纪录片《长城》里的“中国故事”有国际味儿

这些全新的观点与表达,为长城这个略显陈旧厚重的主体,量身定做了现代感十足的服道化,说是“耳目一新”“与时俱进”亦不为过。收放自如的叙述节奏,使得观影过程盎然有趣,不存在过分沉闷的片段,对各个年龄层观众都相当友好。

总体而言,《长城》这部纪录片从真实性、感染力、审美价值、观影愉悦度等各方面评判,都属于一部不失水准的佳作。如今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狼烟不再四起,刀光剑影也早已消逝,或许我们不常记起蜿蜒于北方大地的长城,但它始终屹立,肉身不倒,精神更为不朽。而《长城》也许正是一个契机,提醒人们长城的存在,长城所代表的精神的长久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