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前两天,国内智能机器人厂商优必选C+轮融资即将到位的消息突然刷屏,据悉其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在优必选的融资历史中,包括A+轮科大讯飞的900万美元、C轮由腾讯领投的8.2亿美元,阵容强大,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之前,优必选估值为50亿美元,位居AI独角兽估值榜的第三位,落后于大疆创新(240亿美元)和商汤科技(60亿美元),而在此次融资后,优必选将超越商汤科技,一跃成为第二位,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领跑。

那100亿美元的估值相当于多少?

其实,从去年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就能知道100亿美元的分量。

由此可见,优必选的新一轮融资,对智能机器人行业,乃至AI领域,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姑且不论估值的水分几何,仅从近期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火爆程度来看,就值得探究一番。


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是概念级产品,还是消费品?

严格意义上来说,机器人一般以用途划分为:军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商用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商用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两大类别。

业界普遍认为,机器人代表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最高技术实力,因此各方面均投入巨大,吸引眼球的案例层出不穷。

例如,大名鼎鼎的波士顿人形机器人Atlas、机器狗SpotMini、本田ASIMO以及索尼的机器狗Aibo等等,均刷爆网络。

国际上普遍认为,机器人仍然是概念级产品,都处于实验阶段,主要用以吸引眼球,还未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然而,国内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消费机器人的突然异军突起,刺激了市场的需求,更迎来资本的关注和倾力投入。

同时,商用机器人也迅速跟进,使得智能机器人也逐步进驻零售、酒店、公共服务等商用服务性领域。

自2014年起,随着国家大力推动AI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资本随即疯狂注入,国内智能机器人行业犹如井喷之势,各类相关企业和产品不断涌现。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到2015年,这一现象被延续,并达到顶峰,直至2016年开始遇冷。

面对如此的大起大落,仍然阻挡不了头部玩家发展的强劲势头。

智能机器人也迅速成为国内AI领域的超人气领域,与国外偏重于军用和工业领域不同的是,国内智能机器人在消费和商用领域的发展可谓炙手可热。

更让人意外的是,国内智能机器人发展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仅拓展出不少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更形成了从应用到技术创新的所谓“突围之路”。


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从应用到技术的“突围之路”?

在全球AI领域,中国已是公认的应用大国。

受惠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的积累,中国AI应用场景可谓包罗万象,诸如机器人餐厅、乒乓球机器人、汽车电焊机器人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在消费机器人场景,国内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教育、娱乐、家庭等多个领域。其中儿童教育、老人陪护和智能家居控制等用途的机器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受众人群就是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的中年人。

同时,由于少儿学习编程的热潮在中国兴起,机器人编程也成为寓教于乐的全新形式,吸引家长的目光,推动智能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成为AI+教育的重要一环。

优必选的“悟空”、科大讯飞的“阿尔法蛋”等智能机器人产品一问世就快速占据市场,其动辄数千元的售价,也符合其标榜的AI、黑科技的高端形象,让不少繁忙的家长仿佛看到了“救星”。

与此同时,智能机器人在零售、安防、公共服务等商用场景的应用也相当丰富。

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服务性场景,智能机器人可以充当前台接待、导购的角色,可以回答客人简单的问题,并提供引导,以节省人工。

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人能够为特定场景提升科技感,并带给客人不同的体验,最终提升的是该场景的档次和噱头,几乎成为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

在如今这一AI大爆发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商用机器人的“突出重围”,似乎是让国人看到了中国智能机器人腾飞的信号。


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以“优势互补”实现变道超车?

设计和制造出一个能跑会跳、能说会道、能与人沟通互动,甚至思考的智能机器人,难度可想而知,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支撑。

智能机器人是一个汇集大量前沿技术的综合平台,需要结合机械和电气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仿生学、控制学等学科,当然也离不开AI技术的积累和突破。

例如,智能机器人如果需要一双感知外部的“眼睛”,一般要配备一台摄像机,以实现数据的收集,并传输至“大脑”进行视频、图像的分析,才能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出人脸、手势、动作以及障碍物等等复杂的信息。

这一“大脑”很可能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背后还要包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大量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助力。

在AI技术的作用下,机器人除了感知外,还需要拥有认知、交互、思考、决策和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机器日真正“看得见”、“听得到”、“说得出”,这也是作为“人”来说的基本技能。

其中就必须运用语音理解、自然语言、情感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神经网络等方法和技术的加持,复杂程度不言而喻。

显而易见的是,国内在基础技术能力、研发经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仍然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中还存在浮躁心态。

然而,在如此大环境下,国内竟有专家喊出“优势互补”的发展办法。

就是通过市场需求倒逼、依靠仅有的AI关键技术和现有的机器人产业链等优势,来弥补短板。

如此让人很容易与国内流行的“变道超车”说法联系起来,但放弃核心和基础技术,而只求在特定应用场景上的落地,真的可行吗?

是风口,还是泡沫?又一100亿美元AI独角兽诞生的背后


是风口,还是泡沫?

自2014年起,“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最大的市场”、“由机器人带动的产业,将会开启一个万亿级新蓝海”等专家预测充斥整个行业。

让一些短视的资本盲目的涌入,促使企业盲目的扩张,也让大批初创企业在红海中折戟成沙,智能机器人行业逐渐成为头部玩家的游戏。

然而,根据一些调研报告显示,智能机器人市场虽大,但消费机器人的需求其实并不大。据国际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机器人报告显示,2015年消费机器人市场规模只有25亿美金,其中消费机器人主要包括是娱乐、清洁、教育等机器人,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扫地机器人。

此外,捷孚凯(GfK)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消费级机器人2018年零售规模将超100亿元,其中最主流产品为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民用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这四大品类,销量最好的依旧是扫地机器人,占近50亿元的零售规模,而属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份额,只有10亿元级别。

而在商用机器人方面,国际上市场需求主要围绕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型机器人,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等。其应用场景为场地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物流用途机器人、检查和维护保养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以及国防、营救和安全应用机器人等等。

反观国内,商用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零售、酒店及公共事业领域,充当问答和引导的角色,并且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专业性和技术程度都不高。

显然,噱头已超过了实际的使用价值。

所以有专家指数,国内的智能机器人充其量只能算是玩具,其应用的范围很窄。

所以,在浮躁的市场环境,国内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资本催生的产物,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就显而易见了。

人类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对机器人的研发?

其实,不仅由于人们对科幻电影、小说和漫画执着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效率更高、更耐久以及更智能的工具,来帮助人解决更大、更多的问题,并提升效率,而教育、娱乐的需求其实并不大。

所以,智能机器人必须重拾本质,重回工具的初衷,以找到真正有利于人、有用的产品,回归人的需求。

如此,即使面对泡沫,只有踏踏实实搞好技术,做好产品,一定能找到真正的风口。

文中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