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原本被认为是“家务事”的“虐童”案件被曝出来,这些案件“虐童”的方式千奇百怪,理由更是五花八门。当然,“虐童”案件绝非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反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些案件能够暴露在阳光下,暴露在大众面前。这些“虐童”的案件,同时也在审视着我们的良知。“虐童”不只是打骂,毁掉孩子的兴趣是最严重的“虐待”。

被誉为“台版黑镜”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完之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些许感想。在反映社会现实这方面,台湾影视确实是要比大陆影视业走得远一点。

“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仅仅是把孩子当作玩具,用“遥控器”随意控制孩子人生的家长;有不顾孩子的意愿每日监控孩子,试图掌握孩子所有动态的家长;有夫妻不和却将原因归结于孩子成绩,一心只在乎孩子学习的家长;也有只将孩子当作胚胎,失败了就要被销毁掉的家长。这些家长千姿百态,但所指向的核心就只有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奴隶。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的所有物,孩子的未来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走。

这种现状其实并不是存在少数人的家庭,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样多数的孩子,都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快乐。可笑又可悲。家长们打着“为你好”地旗号,仿佛掌握了绝对的号令,命令孩子,无论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小心地收起来,继续学习。

“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很多人都说,孩子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望,这里面有父母的、长辈的、老师的,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的。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儿童法案》中,女法官菲奥娜在判决一起涉及孩子的案子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左右我裁决的是这个孩子的福祉,我必须决定E的福祉涉及哪些东西。”法官判决的决定性根据是也只能是孩子的福祉。(福祉:安康和利益)

孩子绝不仅仅是婚姻游戏中的赌注,不是母亲们讨价还价的筹码,更不是父亲们在金钱上或情感上忽视的对象!

当你的孩子出生,他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需要做的绝不是过度的干涉和控制。

“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当然,我来到这个世界,生来就有充满爱意的父母,没有虐待,并且因为地理和社会的缘故恰好逃避了战争和贫穷。因此,我站在高处做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和一个批评者要容易得多。我确实没有经历过那些贫穷和无助,没有经历过全家的重担都系在一个人身上,全家的希望就是孩子考上大学的苦难。

可这不代表我不能去感受,不能去批评。我没参与过但我见过那些被压抑着自己性格的学生在晚自习时痛哭,听到过那些被虐待的孩子无助和不解的哭嚎,直到有人来劝解才停下,可父母仍觉得不够解气非要继续打骂......

或许我不能去批评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还是希望多数父母明白:读书是出路,却不是唯一的出路。过度的逼迫换来的或许只是失望和痛苦。

至于那些无可救药的“虐童”的父母,道德之外自有法律的准绳,一旦越过那条红线,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追责!

“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看懂人生,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

“虐童”已成常态?为人父母却不自知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公号:往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