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史的角度切入,对地名“太原”在不同历史时期指称的不同地域范围与行政层级做一番梳理,为您展现“太原”二字的历史流变。

太原与大原

在有文献可征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太原始终是指以晋中盆地北部的晋阳城为核心的一片地区。然而,在西周时代,“太原”二字,曾经一度指代今天泾河上游的固原一带。在《国语·周语》中,周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学界主流观点便认为这处“太原”便是固原、庆阳一带。寻本朔源,“太”往往与“大”的含义相通,“太原”也即“大原”,是大平原的意思。

寒某猜测“大原”是华夏先民在黄土高原中迁徙时,穿过群山、群岭,来到大河谷,眼前立马豁然开朗,形成反差,而称呼所见“河谷平原”的一种地形通称,只不过,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地名,太原是这一地形名称专门化的直接继承者,在古代常被称作原州的固原则只留下了一半痕迹。有趣的是,在关于周族起源的两种学界说法之中,无论是成为学界主流的“泾河流域周源说”,还是钱穆先生提出的“汾河流域周源说”,两处“太原”均位于两条周源所在河流的中上游。

秦汉魏晋太原郡

秦国于前247年取得山西中部的治权后,置太原郡,这是“太原”第一次从一个没有确定边界的泛指地名,转化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有具体边界可循的“统县政区”。秦始皇时太原郡辖7县,它们分别是晋阳(晋源)、界休(介休)、邬(介休东北)、兹氏(汾阳)、离石(吕梁)、榆次(榆次)、霍人(繁峙),大体上囊括晋中盆地全部、吕梁山脉中段与忻定盆地三个地理单元。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秦朝太原郡七县

汉初太原郡发展到21县,但建制存续相当不稳定,曾被韩国(前201)、代国(前196-前114)取代,且韩代两国之间还存在过短暂的太原郡与雁门郡并立于秦太原郡版图的情形。汉武帝奉行削藩政策,这才恢复了太原郡21县的建制,21县分别是:晋阳、榆次、兹氏、界休、邬、祁(祁县)、盂(阳曲大盂镇)、葰人(秦霍人)、广武(山阴旧广武),原平(原平)、虑虒(五台)、阳曲(定襄待阳)、汾阳(静乐)、狼孟(阳曲黄寨)、上艾(阳泉平定)、阳邑(太谷阳邑)、大陵(文水武陵)、平陶(汾阳平陶)、京陵(平遥京陵)、于离(不详)。西汉太原郡,除了吕梁山脉中的离石县划归上郡(东汉时归西河郡),且向太行山中段的阳泉扩展一县以外,其余新县均是在秦太原郡范围内新置,东汉太原郡从21县裁撤到16县,可以说秦汉太原郡整体变动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太原郡与郡治晋阳的关系,就像如今山西省与省会太原市的关系一样,太原郡是统县政区,晋阳则是郡治所在的县级政区。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西汉太原郡21县

魏晋北朝时期,太原郡所辖县数经常变动,甚至郡治本身也曾在阳曲与龙山(晋阳附近)短暂停留,但太原郡的范围大体没有怎么变过。然而,随着汉末以来“州”的实权化,“太原郡”的统县职能逐步被“并州”所架空,经过隋初与唐初的两次“改郡为州”,太原郡最终在公元618年彻底消失,被“并州总管府”取代。

唐宋明清太原府

公元723年,唐玄宗时期将“并州”升格为“太原府”,“府”是唐代重要都会所在的特殊行政区划,太原府、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均治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府的版图,已然不如秦汉太原郡,忻定盆地划归忻州,晋中盆地南部则归汾州,唐代太原府仅剩下晋中盆地北部与阳泉地区,这一范围也几乎成为宋元太原府(路)的基本范围。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唐宋以后,“州”的地位也紧随当年的“郡”,虽然没有直接消失,却也逐渐从统县政权,变成低级统县政区或县级政区。经过行政区划层级较为凌乱的元朝,明朝的“州”彻底与“县”成为同一档次的政区。太原府在这个区划史趋势下,在明朝前半期,所管辖范围竟然相比唐宋而有所扩大了,一度囊括6州22县,其中府直辖13县:阳曲、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太原、盂县、静乐、河曲。辖县州5个: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永宁州领宁乡、临县,保德州不辖县,直到万历年间,永宁州与省辖汾州合并为“汾州府”。明代太原府涵盖了晋中盆地北部、忻州地区与阳泉地区。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明代太原府6州22县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太原府所辖的平定、代、保德、忻四州及其辖县升格为省辖州,并将盂县、寿阳、静乐三县分属平定、忻两州,那么在行政区划上,太原府的范围就变成晋中盆地北部外加岢岚州与河曲县,直至清亡。民国时期,废除府一级行政单位,太原府至此终结。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清代太原府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清代太原府及属州(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隋唐明清太原县

太原郡即将消失以前,太原的名称反而开始“下移”到县级政区。公元590年,隋朝改晋阳县为太原县,唐代晋阳县与太原县并立,均为太原府治晋阳城的附郭县,直至宋太宗979年灭北汉。隋唐太原县的范围大体上以今天的晋源区为核心,并稍微大一些。

在宋元时期,相比于在同期相对稳定的统县政区太原府,太原县的命运可就要坎坷多了。因为晋阳城过于难打,宋太宗不仅烧毁了晋阳城,还把太原县改称平晋县,以期宣示自己的武功。潘美在982年于唐明镇所建太原城,也仅仅是城名,在行政区划上则属于阳曲县,一直到金元两代,三百多年的时间,是没有“太原县”,仅有太原府与太原城的。

直到明初洪武年间,方才把“平晋县”改称“太原县”,但“太原城”则依旧属于“阳曲县”,或者说,阳曲县依旧是明代太原府治太原城的附郭县,太原县则仅仅是太原城的郊县。太原县的建制,在清代、民国一直沿用,直到1943年太原县被改为晋泉县,1945年改称晋源县,1951年启用今名晋源区。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重建中的明清太原县城城墙

现代太原市

阳曲县太原城直到1947年才从行政区划上,从阳曲县析出,成立“太原市”。建国以后,1951年短暂归汾阳专区管的晋源县才被改名晋源区,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州专区的阳曲县与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1960年复设县),并入太原市;1972年,原属吕梁专区的娄烦县,并入太原市;古交原为交城县治,后随着煤矿开发,而变成矿区,交城县治迁往今址,古交则升格为县级市。所以,经过建国后六七十年代的整合,方才形成了如今地级市层面的“太原市”以及市六区层面的“太原市区”。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现代太原的6区1县市3辖县

综上,“太原”源自地形名“大原”,在周代逐渐具体化到如今的太原地区,在秦汉成为统县政区名称(太原郡),在隋唐成为“县级政区”名称(太原县),在北宋成为一座可以具体到一座城的地名(太原城)。而现代“太原市”的范围则是在唐宋元明清“太原府”基础上经由建国后行政专区之间调整而成的产物,现代“太原市六区”则是北宋以来“太原城”、隋唐以来“太原县”与建国头三十年城西城北工业区、改开三十年东南新城区共同叠合的产物。

太原史话:地名“太原”的历史流变

太原火车站

本文为头条号“寒鲲”【太原史话】系列文章第二篇,往期文章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