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經部,主要是孔子、孟子講授的學問和後人研究這些學問的書籍;史部,主要是歷史、地理著作;子部,主要是諸子百家的一些哲學著作和百科知識著作;集部,主要是一些文學著作。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那麼,乾隆編修如此長副繁雜的《四庫全書》的起因是什麼?

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編輯問題,得到乾隆帝的認可。但是乾隆帝認為範圍太小,應當把全國的藏書都蒐集彙總起來,編制一套《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編輯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下諭開館修《四庫全書》,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全部完成。全書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纂,每大部分若干類,類下細別為屬。全書除了收錄中國曆代各種典籍外,還有朝鮮、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際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述。全書共抄錄7部,分別貯於北京內廷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文溯園、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成北四閣。又在江浙地區的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各存有抄本一部。鑑於全書卷副繁多、翻閱不便。當時曾選錄其中一部分,共計463種,編為《四庫全書薈要》。後又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其編簡本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如懿傳》乾隆(霍建華 飾)

全書內容豐富,包羅宏大,中國文、史、哲、理、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也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和發展的泥土和營養,不愧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如懿傳》乾隆(霍建華 飾)

事實上,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記載,當時有個浙江舉人徐述燮,被老鼠咬壞了衣服,氣憤不過,寫下了“毀我衣冠真恨事,一舉去到清都”的句子,乾隆帝就說“明朝”(明天)暗指明王朝,“大逆不道”,結果連徐述燮的孫子都被處死。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如懿傳》乾隆(霍建華 飾)

乾隆帝修《四庫全書》的目的,固然是為了誇耀大清文治盛世,用以鞏固清王朝的歷史正統地位。但出於政治目的的考慮,乾隆帝是想借此機會對歷代作者寫的書籍一次全面審查,清除反抗清朝的思想,也就是採用編寫叢書的方法掩蓋和達到他禁燬圖書的目的。據統計,在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的書籍數量約為13600卷,焚書總數共計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即便被收錄到《四庫全書》中的很多古籍也經過了篡改,連一些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文字也被修改得失去了原貌。

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延禧攻略》乾隆(聶遠 飾)

即便如此,《四庫全書》的編纂無疑是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大鉅獻。它保存了相當多的我國古代典籍,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人修造的文化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