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北敦煌、南大足”,就算看過龍門,走過雲岡,大足石刻作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代表作仍然是不能錯過的。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大足石刻小歷史

一提到中國的“石窟,”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所謂三大石窟,即莫高窟、雲岡和龍門石窟,大足的歷史還不為太多人所知。

史書曾記載過大足石刻,可數百年間都不曾被人發現。時光回到70年前的重慶,當時有一個考古團登上停泊在長江邊的輪船,準備前往一個神秘之地,一週後,專家們滿載而歸,興奮不已。隨後的數年裡,一片藏於重慶山林之間的石刻造像——大足石刻,開始出現在人們眼前,並從此豔驚世界。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石窟藝術公元3世紀從古 印度 傳入 中國 ,5世紀和7世紀(魏晉至盛唐時期),在北方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至唐天寶之後衰落,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 大足 石刻又一次造像高峰,把 中國 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 大足 石刻也就成為 中國 後期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民間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每到農曆二月十九, 大足 寶頂吸引了數以10萬計的香客、遊客前來參觀和朝拜。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以聖壽寺為中心的近萬尊石刻,將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讓人能在欣賞同時感悟。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外來佛教文化與 中國 傳統儒教、道教文化的歷史性融合,體現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價值觀。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大足 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可與 敦煌 莫高窟、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齊名。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1961年 大足 石刻就得到國家重點保護,加上 四川 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逃過了文革破壞,石刻基本都保存完好,除了自然風化侵蝕外。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石刻包含寶頂山、北山、南山、 石門 山、石篆山石刻5處摩崖造像,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我們這次遊覽的是寶頂山石窟。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趙智鳳以一代宗師之堅毅,在南宋歷時70餘年,以民間集資方式監造而成,打破了官府建造的先例,展現的內容更接地氣,也反應了當時蜀地百姓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雄偉壯觀,生活氣息濃郁,近萬尊造像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長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後內容連接,雕刻無一雷同。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而這些石刻完全利用了地勢,在石壁上開鑿而成,而非刻好後搬入洞中的。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大足 石刻不是漢像胡服,而是完全漢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概念強烈,道教還比較孤立,儒教完全融入了佛教文化中,孝道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這裡是原寶頂山的入口, 石階上滿是苔蘚,蜿蜒曲折,大概兩個人的寬度。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為了更好的保護石窟的原有風貌,也為了遊客的安全考慮,現在這個入口已經關閉,另開闢新道供遊客依次參觀。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首先看到的是兩尊道教的雕像,右邊是道教祖師老子與伏虎山君合窟,兩邊的楹聯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鎮橋頭”。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左邊造像為“玉帝-觀音像”的合龕,據說是近代的,反映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象徵。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寶頂”這兩個字清代同治知縣的王德嘉書寫,兩米見方的楷體大字,點畫橫輕豎重,蒼茫遒勁,凹版字,凸字現,被稱為寶頂山的書法之冠 , 中國 書法一絕。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下面兩字是宣統年間涵若龍必飛題刻。勸人質樸,勸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壽 。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正覺像,這尊造像是趙智鳳的老師柳本尊的成佛像,因為在佛頭頂的兩道毫光之間,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寶頂山最大的洞窟造像。排列著十二位覺行圓滿的 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 菩薩 、普眼 菩薩 、金剛藏 菩薩 、 彌勒 菩薩 、清淨慧 菩薩 、威德自在 菩薩 、辯音 菩薩、淨諸業 菩薩 、普覺 菩薩 、圓覺 菩薩 、賢善首 菩薩 。展現他們在修行過程相互探討的場景。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菩薩 們頭戴的鏤空花冠,身掛的瓔珞細珠,歷經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數,身上的袈裟有著絲綢的質感,下面的石香案很有木質感,達到了亂真的地步。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菩薩 個個端莊典雅,風姿飄逸。目光柔和,淺淺微笑,肌肉豐滿細膩,很難想象這是冷冰冰的石頭藝術。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洞內造像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不是一個天然洞窟,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並利用地勢暗槽巧妙修建了排水系統,讓佛像不受侵蝕。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八百年前,利用粗陋工具,用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艱鉅的勞力,信仰的力量,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蹟。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圓覺洞外,牧牛圖,龕高5.7米,長近30米, 中國 石窟史上唯一長卷式組雕。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整龕一共刻有十個牧人和十頭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馴牛的過程即是修行者調服心意,悟禪入門的過程。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牛受到外界刺激狂奔,牧人雙手緊拽韁繩,把它往回拉。寓意人心在沒調服之前,就跟未經過馴服的牛一樣桀驁不羈,很容易隨外界的干擾而波動。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此龕右面是原來入口,按道場規矩塑護法神怖畏,以顯示道場森嚴和邪惡不入。分上下層刻像33尊,上層中部並列護法神像9尊,左右刻6通神像,下層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豬、犬、猴”等鬼卒7尊,以示護法神晝夜24小時都在堅守崗位,發揮職能作用。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貓捉老鼠圖,一隻小老鼠被貓追趕,慌亂爬到了竹枝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貓呢,卻也夠不著,這叫求不得,死不能。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造像上橫排並坐衣裝簡樸的三人,是寶髻、金髻、金剛髻。效仿釋迦牟尼在菩堤樹下悟道成佛。另一說是像為趙智鳳老、中、青三個時代的修行造像,在此現身說法。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華嚴三聖像,頭頂崖簷,腳踏蓮臺,中間毗盧遮那佛,兩側分別是普賢和文殊 菩薩 。按造像儀軌,應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但此地卻把他們的位置作了調換。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三尊像高達7米,工匠刻意將他們的頭部加大,胸部縮短,小腳部位加長,身體前傾二十五度,使人仰首觀望時,感覺 菩薩 好像正親切地俯下身來,關注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一樣,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文殊手捧七級寶塔,手臂懸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工匠師們運用了建築力學原理,利用寬袖袈裟披肩掛肋飄逸而下,和身軀相連,巧妙地將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使文殊手託的寶塔千年不墜。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華嚴三聖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圓龕小佛。讓整龕造像的構圖層次顯得莊嚴熱烈,又把三尊主像襯托得高大、完善。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舍利寶塔,源於 印度 ,用以藏舍利和經卷等 。 是座實心舍利塔,以 中國 木質樓閣為建築形式,已完全無 印度 舍利塔的風味了。從建築上可以看到佛教和其造型藝術越來越 中國 化了。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這是一尊擁有1007隻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縱橫交錯,上下重疊,反側相承,深涉錯落的佈局,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攝人心魄。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其弟子躬身肅立,正在聆聽老師的最後一次說法。釋迦的胸前設有供壇、祭品和香爐。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臥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 黃河 ”。據說釋迦在涅槃之際,眾弟子依依不捨,送行不止。佛主手指一揮,劃出一條濤濤大河把他和弟子們隔開。

此外還有一些大足景點值得一去

龍水湖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杭州西湖世界聞名,但是重慶也有一個西湖,那就是龍水湖。在大足人的眼裡,龍水湖一點兒都不比杭州西湖差。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昌州古城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昌州古城是大足區著力打造的海棠香國曆史文化風情城的一部分,古城再現宋代昌州城的繁華景象,城內還原了繁華的宋代街市,如官府衙門、寺廟街坊、百家祠堂、手工作坊、戲臺戲樓、客棧小吃等,讓人彷彿穿越回到古代的昌州城,很是熱鬧。

重慶大足石刻:用石頭來講故事

大足石刻作為重慶的名片之一,作為重慶符號之一當之無愧, 在文化史、藝術史、宗教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是石窟藝術史上的瑰寶,如果您來到重慶,那大足是非去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