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十多年前,一個農村家庭能夠走出一個大學生,那是一個家族甚至一個村莊的驕傲,會令人們羨慕不已!考上大學意味著從此跳出農門,意味著坐辦公室,領高工資,做體面的城裡人,不再像父輩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土地裡沒黑沒明刨食吃了!

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割水稻的農民,辛苦啊

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畢業了,能出人頭地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全面市場化,除了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其他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費盡周折,也難以很快找到合適的工作,東奔西跑,畢業幾年了仍然遊民一個,難以融入城市,依然在社會上來回晃盪。讓這些農二代回農村種地,顯然是不會甘心,也不太現實的,農村人都爭著往外面跑。對於一個既無資金、又無經驗的大學生來說,農村創業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們的目標只能選擇在機遇遠遠大於農村的城市。但是現在融入城市的成本太大太難了!

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沒有固定工作,就沒有固定收入,也就沒有房子、車子,也就難以搞到對象。看著馬上三十歲的兒女工作沒有著落,不上不下,無處落腳,哪個當父母的心裡不著急起火?再看看周圍,那些沒有上大學的孩子,人家早已成家立業,或打工,或做生意,日子過得非常美氣。於是,好多大學生家長失望又後悔:上大學有什麼好?大學不僅沒有改變孩子的命運,沒有給家庭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讓孩子和家長都倍受熬煎,真有點悔不當初的感覺!

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因為父母是農民,家庭貧困,沒有背景。如今農二代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沒有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從小就得看人臉色,長大後也很難出人頭地。好的教育、社會地位、人脈、金錢這些父母都無法提供,這些成功的基本條件就缺乏,靠自身的努力想改變命運在如今似乎變得不切實際。階級已經固化,他們的努力顯得那麼的蒼白和無力!

回不去的村,融不進的城,農村大學生為何已成了困擾農民的難題?

現在的就業,都說是“拼”----拼背景、拼關係、拼人脈、拼能力,也要拼命。有些出身豪門的“富二代”、出身於民航、電力等壟斷性行業接替父母工作的“壟二代”,還有做官家庭的“官二代”,他們凝聚著很好的經濟和人脈資源,處於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做人難,做一個出人頭地的人更難!這就是今後“農二代”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嚴峻局面。

歡迎大家下方評論區交流,我是屈鄉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