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豎三世佛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佛

佛教豎三世佛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佛教豎三世佛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菩薩簡介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據季羨林先生考證 “彌勒”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梅旦麗耶。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所以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彌勒佛”,實際上其仍為菩薩)。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

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 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製。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繪製、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彌勒上生經》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後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雲岡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時期的交腳彌勒佛坐像,像高13米,為早期的石窟彌勒。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彌勒菩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羅門之子。”

彌勒經遊意(隋 吉藏撰)中記載:“阿逸多”與“彌勒”,在古印度古梵文皆雲“阿羅彌勒”也。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雲:“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淨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雲慈。儷藥,此雲氏。菩薩於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雲彌勒,訛也。”

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雲慈,即舊雲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雲梅低黎,並訛也。”

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為慈氏也。”

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雲每怛哩。”

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臺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別稱懼留孫佛,他在尸利沙樹下成道,曾有一會說法,度化弟子四萬。上首弟子有薩尼、毗樓等,執事弟子名為善覺。

彌勒本緣

方雲禪畫 入門便悉彌勒笑...不如時與世尊交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彌勒,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說彌勒下生經》: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

佛教豎三世佛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出世

彌勒為賢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世於第十之減劫 。繼紹 釋尊。觀音菩薩第49次化身以華林園龍化樹下三會說法,化了一切之人昇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時誦經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我涅槃後五十六億萬歲當穰佉轉輪聖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妙法輪。”

《菩薩處胎經》曰:“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彌勒佛是賢劫第五尊佛,彌勒菩薩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演說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那裡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為十二個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第十之減劫,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繼紹釋迦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之說法,度化廣大有緣眾生。

彌勒菩薩摩訶薩乃是將來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經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物豐收,果實甘美,併產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痴、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清淨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採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汙濁不淨,人慾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後自合。地上多產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於手中玩賞,會說:聽說劫時(是指我們現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裡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於深夜出現,為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於地,非常香淨。龍神鬼類,都為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聖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於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佛教豎三世佛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佛

中國的彌勒菩薩信仰

中國東晉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雲:“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在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阿彌陀佛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蹟。

彌勒五論

漢傳佛教認為彌勒寫作了五部主要的論書,稱為“慈氏五論”。

《瑜伽師地論》,藏傳佛教認為此論為無著所作。

《分別瑜伽論》,此論已失傳。

《大乘莊嚴經論》。

《辨中邊論》。

《金剛般若經論》。

藏傳佛教所傳的五論,內容有所不同,除《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與漢傳相同外,其餘三論不同。

《現觀莊嚴論》,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漢譯有《現觀莊嚴論略釋》。

《辨法法性論》,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大乘最上要義論》,此論內容同於漢傳《究竟一乘寶性論》,但漢傳此論題為堅慧所造。

彌勒講述

此論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梵名 Yogacarabhumi,略稱瑜伽論。為瑜伽行學派的基本論書,亦為法相唯識宗最重要的典籍。內容記錄作者聞彌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國之講堂說法之經過,其中詳述瑜伽行的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乃人類根本心識的阿賴耶識所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為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寶庫。

釋名

《瑜伽》一卷五頁雲「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瑜伽釋》八頁雲:「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白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盤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是故說名瑜伽師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故以為名。如對法論。或復此論、無倒辯說瑜伽師地,故以為稱。如十地稱。或復此論、依止此地,故以為號。如水陸花。由是論名瑜伽師地。」

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全書判

本論全書判為五分,名稱是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五分的大要為:一、本地分:這是前五十卷的內容,此分廣說瑜伽禪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境、行、果三相攝十七地,這是本論的主體。二、攝抉擇分:次三十卷,略攝十七地,顯揚本地分中未盡要義,發揮唯識道理,於境談八識,於行詳菩薩,於果說無住涅盤。三、攝釋分:次二卷,略攝諸經,解釋諸經之儀則。四、攝異門分:次二卷,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後十六卷,明釋三藏之要義。參閱本地分十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