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韓三家分晉,那麼晉國王室公族當時在幹什麼?

趙魏韓三家分晉,那麼晉國王室公族當時在幹什麼?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趙氏、韓氏、魏氏三家族聯合起來,滅掉了當時的智氏一族,三家把持了晉國國政,晉國王室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的時候,當時的周天子把當時三家家族的領頭羊封為了諸侯,承認了其合法的地位,晉國被瓜分,到公元前376年的時候,當時的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不甘於當時的權勢,總覺得晉國公室還在那裡礙眼,於是他們三家把晉國公室的封地也徹底瓜分,至此晉國徹底從春秋戰國時代結束了,變成了趙、韓、魏三個諸侯國。

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晉國一直是當世的強國,左右著中原的格局,並充當過當時的霸主,然而我們在翻看三家分晉的過程中,似乎晉國的公族並沒有起來反抗,而且我們發現晉國當時掌權的是異性家族,那麼晉國王室的公族都去幹什麼了呢?

在春秋時候,當時的生產力還不發達,人們能夠統治的地方十分有限,為了統治廣闊的地域,周朝採取了層層分封的制度,在分封的時候,主要靠血緣關係來維持,也就是說他們依靠王室的旁支來拱衛中央,協助王室(也稱為大宗,是相對於旁支稱為小宗來說的)大宗來維護其統治,周朝如此,那麼作為當時的諸侯國來說,也是一樣的,他們也依靠著自己公室的旁支來維護統治,所以當時的各個諸侯,他們都有自己的王室或者公室的宗族,很多時候宗族的力量往往就決定了君權是否穩定。

當然這樣的統治也並非沒有弊端,那就是旁支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有可能超過公室,晉國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也就是歷史著名的"曲沃代翼",分封在曲沃的旁支公族打敗了晉國公室,最終取而代之,這是歷史有名的小宗代替大宗統治的事件,這次事件之後,原來支持晉國公室的公族遭到了屠殺,公室力量遭到一定的削弱,不過這並不影響旁支公族的發展,因為到晉獻公的時候,他發現當時的桓莊公族由於在曲沃代翼事件中支持曲沃武公,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晉獻公為了杜絕曲沃代翼事件的再度發生,再次對晉國公族進行了大量的屠殺。

其實如果僅僅只是這兩次屠殺,還不足以真正的威脅到晉國公室的發展,因為雖然那時候的人口不多,但公室的繁衍還是很快的,只要有人,很多公族還可以在發展起來,畢竟做國君的只有一個人,只有一脈,所以很快就可以開枝散葉,真正限制了晉國公室發展的,是後來晉國頒佈的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從根本上限制了公室的發展,也使晉國出現了晉國無公族的現象,這個制度就是:晉國之後除了繼承國君之位的公子外,其餘公子必須在國君確立太子後,到他國就任,不得在本國停留,並且取消了他們的封地,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旁支壯大的可能,也從法律上進行了規定,使其變得合法。

晉國在不斷的發展,在剛開始的時候,晉文公、晉襄公這些雄主還可以讓晉國不斷髮展,然而舊的權勢家族消滅,新的權勢家族必然崛起,在這個時期,一些新興的貴族開始崛起,這其中尤以趙氏家族崛起迅速,趙衰輔佐了晉文公和晉襄公,趙衰的兒子趙盾更是歷經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三朝,身兼軍政一把手,可以說開啟了逐漸架空晉國公室權力的模式,趙盾在擁立晉成公繼位之後,也實施了一個制度,可以說三家分晉,從這個制度開始實施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

趙盾實施的制度就是重新成立公族大夫,但是這個公族不限於晉國公室,而是其他家族也都可以,這就從法律上幫助卿士家族的發展使其合法化,這是很厲害的,他確保了卿士家族的不斷髮展,並且使其的權力逐漸形成了壟斷,不斷架空晉國公室的權力。趙盾還在世時,就開了大夫代替公侯舉行諸侯會盟的局面,這說明公室的力量已經不足以限制新興的卿士家族。等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晉國幾無公族,更何況是抵抗了,正可謂:一心想把權位抓,本為消災卻惹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