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关注股市的宝宝,近段时间应该听说了,上市公司商誉雷连环炸。

爆雷一时爽,一直爆雷一直爽。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它就像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股民们纷纷洗干净脖子,等候发落。

那商誉是个什么鬼?

所谓商誉,不是字面理解的商业名誉、信誉,而是一个财务科目,它是公司溢价收购形成的。

比如我开了一个游戏公司,每年能赚1000万,这时候A公司想收购我,可以,一口价一个亿。

但经过会计核算,我的游戏公司净资产少的可怜,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张办公桌,一个商标,满打满算值个10万块。

那如果A公司愿意花一个亿收购我这家公司的话,就会产生9990万的商誉。

也就是说,商誉就是比账面价值多花的那部分钱。

其实多花的那9990万不是A公司脑子进的水,他愿意出高价收购,正是因为看中了我这款游戏的未来盈利能力。

那换作其他公司,商誉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人员素质、品牌价值···

所以商誉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有一个bug,就是很难精准定价,一般都是上谈判桌,双方商量着来呗。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根据会计准则,接下来每年都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一旦判定要商誉减值,这些减值部分都会计入当年的利润,形成亏损,而判定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业绩。

说白了,就是上市公司买来的资产到底值不值这个钱。

如果我的游戏公司被收购后,每年都能给A公司带来1000万的利润,那没问题。

但两年下来却发现,这款游戏每年只能创造500万的利润,那就要从9990万商誉里计提差不多5000万的减值准备。

本来A公司今年靠主营业务盈利2000万,但受我的游戏公司拖累,年报当期亏损3000万。

比如卖杰士邦的人福医药,业绩突然预亏27亿。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在2016年高溢价收购了EPIC,结果EPIC去年业绩凉凉,踩中了30亿的商誉减值,对于股民来说真特娘的日了狗了。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为什么商誉减值的地雷集中在今年爆发?

在2014-2015年的那波牛市中,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让财报迅速靓丽起来,花了很多银子疯狂收购。

很多卖烟花、卖红薯的公司,搞一两次并购,马上摇身一变,成了高大上的影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

据权威部门测算,经过三年的快速膨胀,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商誉规模达到了1.45万亿。

要知道,收购的时候一般都有3年的业绩承诺期。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离承诺利润差距不大,那不提减值也说得过去。

可偏偏经济下行,经营状况都不太好,今年又刚好是3年的业绩承诺期,好多积累了很多年商誉的公司直接原地爆炸。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有一点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商誉减值的公司都是当初钱花多了,现在承认自己是傻X。

但我感觉还有一部分公司,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是自我“爆雷”。

反正经济形势不好,业绩压力也大,不如破罐破摔,把垃圾资产一次性翻出来。

业绩对赌完不成也无所谓,承诺人要给上市公司相应的补偿。

当然了,拿到补偿的是上市公司,和散户没半毛钱关系。

甩掉包袱后,只要主营业务没问题,来年好好经营,年报轻轻松松扭亏为盈,从而可以大力推升股价。

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上市公司不差钱。

反正是熊市大家都在跌,那我正好提前计提一些商誉减值,减少以后的压力。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来了


商誉只是地雷,但归根到底,真正引爆地雷的是个股业绩。

对于一般工薪族而言,没有那么多精力研究股票,踩雷的风险很高,所以我一直建议普通人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来参与股市。

哪怕个股爆雷,对它几乎没多大影响。并且,指数本身从长远看就是整体缓慢向上的,跑赢百分之六七十的股民不成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