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输在起跑线,其实是在毁掉孩子!

所谓不输在起跑线,其实是在毁掉孩子!

本文根据北大郑也夫教授在南京先锋书店的教育主题演讲整理。

所谓不输在起跑线,其实是在毁掉孩子!

△北大教授、社会学家郑也夫

不输在起跑线,这是在毁掉孩子

中国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在发达国家,人家是有立法的,幼儿园不准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你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人家更重视另外一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日本幼儿园,小孩儿每天带着好几套衣服上幼儿园,随时训练孩子们脱衣穿衣,一是为了不使孩子丧失自己皮肤和身体来调节温度的功能,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

我们中国的孩子,依赖性太强,唐诗能背几十首,英语单词认识几百个,可是自己不会系鞋带、穿衣服。这种依赖会对孩子的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不该认字的年龄认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算数,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整个民族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不该干这件事的年龄干这件事,极其荒诞。

有的幼儿园觉得的确不该在这个年龄段教小孩子识字算数,但是不教的后果就是会被家长骂。所以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复杂的,是共谋,是共同在“毁人不倦”。

健康的教育,不求高分不评比

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

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举个例子来说,我小学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总是很低,一个是生字不能记全,默写生字我永远有些字不会写,但是也及格了。现在论写文章,那些当年小学里语文永远一百分的同学,大概比我差远了。

我们为什么要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以后学新带旧,慢慢总会认识的,学习是个长过程,识字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

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会加固知识。所以就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是违背教育的真谛的,花费巨大的精力来达到大大超过及格线的目标这是荒诞的。

我们特别爱评比,在两个层面上,一个评比学生,使学生内心受挫折,其实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残。除了学生评比之外,我们还有教师的评比。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样板——芬兰。芬兰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评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评比就要制定原则和标准,而定了标准以后一定就会败坏教师的心性,教师们就会总想着“我怎样才会成为优秀”。这就麻烦了。

教师教得好坏自己良心明白,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绝对不是一个单项的标准对学生负责。教师应该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负责任,教师这个职业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谁是良好谁是优秀。

日后有出息的人,小时候都贪玩

如果一个孩子不贪玩儿,那麻烦真的大了。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

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

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你的兴趣来指引你朝这个方向发展。完全不贪玩儿人时间久了以后就会没有了兴趣。

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受压抑,现在的小孩儿简直就是苦不堪言。

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摊,把你的精力侧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计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兴趣就给你做了最好的指导。

一般来说你的长项和你的兴趣是贴合的,我们的家长不要和老师“同心同德”祸害我们的孩子,不要助纣为虐。

表扬孩子做好事,其实是在助长伪善

德育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而我们当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基本是一种伪道德教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最坏莫过于伪善。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助长伪善。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选官首先要道德好,如果道德好就可以当官,那么愿意当官的人就会问:道德好怎么讲?如果这样做就是道德好,那我就这样做。

那这样还是一种发自本心的道德实践吗?不是,如果这样做就是道德好,就可以当官,那就成为了一种伪善。如果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就得到了表扬或奖励,这其实就是在助长伪善。

我不相信道德是说教可以提升的。我对于夸奖有很大的警惕,夸奖一定是高位人夸奖低位人,在夸奖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抬高,夸奖是一种控制手段,是别有用心。

日本有一个叫远山正瑛的治沙圣手,八十多岁到中国来治理沙漠。记者问他:日本人的孩子的环保意识是怎么来的?远山回答:“日本的孩子环保意识好,因为他们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这句话值得深思,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父亲不用说什么,孩子慢慢也会这样做的。

相反,如果父亲不做环保的行为,但是一直叫孩子去做,孩子会觉得父亲非常虚伪,就会叛逆。

我有一个外甥在美国出生,非常顽劣,但是看到街上有垃圾一定要捡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谁的说教发生了这样大的作用?

其实并不是,而是受整个社会成年人的行为影响的。人会被他人的行为感动,人不会被他人的说教感动。

再说“智”,“智”的本质应该是知识,而不是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在“德智体”上对“智”的理解是非常偏颇的,但是即使对“智”的理解很正确,也还有非常重要的情商,“智”不能包打天下。

最后再说“体”,我们高三基本就没有体育了,我们对“体”轻视到何种程度啊,其实“体”很要紧的事。

隐藏在“学区房”背后的利益链

小升初就近入学与“学区房”背后隐藏着利益链。这不单是认识的误区,我们还要分析一下政策。

小升初就近入学的政策,一开始是希望小学学习负担不要太重,取消考试入学,实行就近入学。

其实这么做早就应该料到会形成学区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有没有好一点的手段?一个现成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地区的学校办校水平比较接近,这个事情很容易。

首先,提升教学力量比较差的学校的硬件水平。其次让师资在区内轮转。小升初就随便报名随便入学。

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呢?

因为有些人能从中获得好学校的红利,这是一个利益链。

我们谈教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在思考教育、讨论教育、理解教育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狭隘地看待教育的。

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不是教育原初那个博大的意义,其实教育不是一定要在学校和书本中实现的,也不要迷信一定要在一个好学校中实现教育。

— END —

本文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