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唰——

一轉眼,2018年的冬天悄然而至。即使是南方地區,人們也是早早地裹上大衣避寒。

這是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北方有暖氣,南方有“制暖神器”,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古人是如何驅寒的呢?

帝王后妃們的取暖神器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瑞炭)

在一個凜冽寒風的冬日裡,一群人圍著這個火爐打轉。唐朝的帝王端坐高位,所有的寒意,統統被這口爐驅走……這是來自西涼的進口炭——瑞炭,這種炭可以連續燒十天,真可謂“火力十足”。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椒房殿

椒房殿確實是一個可以驅風避寒的地方。(要不怎麼會是皇后的居住地呢?“椒房”即是皇后的代稱)

(電視劇《美人心計》裡頭的竇漪房就住在這裡~)

而它之所以暖,原因就在於它的外圍牆壁是用了花椒樹的花朵為粉末製成的塗漆。

漢代出現了溫室殿,殿內有各種防寒措施和設備,可謂十分講究。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熏籠

這是後宮常見的保暖之物,現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內,都可以見到當時陳設的薰籠,樣式十分精緻。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保暖大衣

終於輪到我們的“

大裘衣”登場了。

有一日,在清朝的後宮內,各宮妃嬪正在談論哪種大衣更為保暖。

我覺得是貂皮大衣,因為它比較平整,質地較好。”一位妃子說到。

貂皮大衣是不錯,可是應該不及我這件用狐狸皮做成的大衣。”另一位妃子得意地炫耀著。

這時,皇后娘娘將一件大衣披在身上:“你們說的這些,怕是都比不及我這件豹皮大衣,因為它是最稀有的!

有錢人家是這麼保暖的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大紅猩猩氈)

明朝出現了“雪披”,而到了清朝則出現了它的升級版——大紅猩猩氈。

《紅樓夢》裡我們經常看見賈寶玉和林黛玉穿這種高級的禦寒衣物,傳說是用猩猩血染的布料,因為永不褪色,所以稱大紅猩猩氈。但實際也有比喻顏色之意,與猩猩無關。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喝酒吃肉

不得不說這也是驅寒的方式之一。

宋代梅堯臣的《汝州王制待以長篇勸予復飲酒因謝之》有:“春飲景可樂,夏飲暑可避。秋飲心忘愁,冬飲暖勝被。”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也有喝酒禦寒一說。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暖床丫頭

古代沒有電熱毯,有錢人家會讓丫鬟為自己暖床。

在主人睡覺之前,丫鬟就得先鑽進主人的床鋪,只穿少量衣服,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睡暖。

明朝的嚴嵩就是出了名的讓丫鬟暖床的人。

平民也有自己的保暖方式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湯婆子

宋朝,有一種叫“湯婆子”的保暖神器,普通百姓家裡也會有,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裡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裡,類似於“

熱水袋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火炕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偉大的發明,現在依舊在北方地區“深受歡迎”,集做飯和保暖一起,有效利用了資源。

最後壓箱底的一種取暖方式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

五石散)

這是西晉的一種保暖“神藥”

有一日,一個壯士聽說此藥可以變高變強,於是就吃了,然後開始熱血沸騰,飄飄乎若登仙界(總之非常嗨)

後來,他就被毒死了……(所以說這是“神藥”,磕完立馬見神仙去)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永恆的道理,而且無論古今中外皆通用: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你們還知道古代哪些禦寒的方法呢?歡迎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