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香山帮踵事增华

香山帮,中国园林古建行业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千百年来,层出不穷的能工巧匠凭着精湛的营造技艺树起了一座座行业丰碑,也孕育出精益求精、“不差毫厘”的工匠传统,并以其辉煌的经典之作,照亮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大美星空。

罗杨|香山帮踵事增华

自古以来,香山帮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手艺,衍生出香山帮生生不息的工匠谱系和木作文脉。然而,在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始终未能与现代教育机制有机融合,致使师徒制逐渐与当代社会脱节,从而造成了香山帮工匠队伍日益老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很多老手艺、老行当“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现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历史积淀与当代创造相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对接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让现代教育吸收借鉴“师徒制”的优长,如何使“师徒制”在时代的蜕变中实现再生,是实现香山帮工匠再创辉煌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应由教育的内容而定。培养香山帮工匠的关键是培养出合格的工匠人才和传承技艺。今天苏州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香山工匠学院”,是实现香山帮工匠传承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师徒制讲究“名师出高徒”。名师带徒有方,徒弟勤学得法,是历朝历代、名行各业工匠人才辈出的重要途径。手工技艺传承的最大特点是“身教”与“意会”。师傅身上的很多“绝技”和“秘笈”经常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形态;一个好徒弟不仅要有头脑的智力,还要有手上的功力,方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一门手艺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师徒制有“师徒如父子”的传统,这种传统使师徒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和息息相通的默契,吸收其中的优长对于优化现存的师生关系不无裨益。

工匠传承的最好方法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把师徒制传承模式引到学校教育的课堂,对于避免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教育方式,一定会起到积极作用。让师徒制传承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相补充,对于培养适合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理论知识和高超手艺的新型人才,无疑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之急需。

相信,香山工匠学院的成立一定会为香山帮的薪火相传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期待在我们的校园里看到教师育人、师傅带徒,“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的新场景,更期待再来学院时已经是“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的美景。

(系本文作者参加苏州农业学院设定“香山工匠学院”揭牌仪式上的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