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在我們的印象裡,科舉制度的誕生,對於中國封建傳統社會中的仕子來說最大的突出貢獻就是打破了封建豪門大族為首的達官貴人和皇親國戚對於官場的壟斷。

科舉制度從隋朝誕生到到清朝前後共近一千年,歷經隋、唐、五代、宋、金、明、清(元代不設科舉,這也是其短命原因之一),在明清之際發展到其制度巔峰,全國的讀書人趨之若鶩,即使是中個小小的秀才,也會在家鄉一方萬人空巷。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不得否認的是,科舉制度的確從農村地區為盤活官場的橋樑輸送了大量的寒門學子,但正如我們所知,在封建專制時代,一項制度的履行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事的變通。

如果我們僅僅把潛意識中對於科舉制度對於豪門學子幫助的好感等同於寒門學子的在入仕道路上鹹魚翻身的徹底勝利,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明清之際的大學士和六部官員都必須經過科舉考試的篩選,但對於達官貴族之後,運用制度和人事的潛規則並不是一件難事。科舉制度往往被人處於高估的狀態。

以盛產詩人的唐代科舉舉例,與其說為寒門子弟打開了登天之路,不如說是為士族家庭、達官貴人提供了續命、延續政治地位的新途徑。

唐王朝從始至末,進士出身者在整個唐朝官員中的比例並不得高,門蔭和雜流始終佔多數。

然而從初唐開始就有規定:即朝廷要職必進士出身者,非進士出身者想要當官,基本上只能淪為下僚或是當事務官僚(官品未必低,但唐人看不起)。

這種風氣越到中晚唐越嚴重,德宗以後,進士科已經成為高級官僚的主要來源,特別是決策層:進士科出身的宰相在憲宗朝第一次超越半數,自此之後這一趨勢就再未扭轉,到了晚唐時期,文宗朝宰相24人中有19位進士,武宗朝宰相15人中有12位進士,宣宗朝宰相23人中有20位進士,懿宗朝宰相21人中有20位進士。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進士科既然被提升到如此地位,自然受到朝野的一致重視。特別是世家大族,想要維繫自己的地位不墜,一定需要子弟能不斷出現高級官僚,那麼這些人對科舉的爭奪則是不言而喻的。

唐代科舉並不像宋明那樣封名閱卷,卷子是誰的考官看的一清二楚,所以考官的傾向就非常重要。

晚唐進士科主考官一般是由如禮部侍郎等朝廷大員擔任“知貢舉”,先來看看一般知貢舉是何出身。

在唐懿宗到唐哀帝時期的知貢舉中,進士科出身佔到79%,而這其中,士族出身者竟高達64%,出身於寒素者僅佔3%。

這個數據足以說明在晚唐,貢舉是掌握在士族手中的。唐朝是門第觀念在社會意識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高門大族出身者看來,寒素家庭是不配當高官的這是其一;而高門大族之間互為婚姻,人際關係盤根錯節,這是其二。貢舉大權在士族手裡,看到試卷,一面是自己的子弟和親家的子弟,一面是毫無背景的貧寒之士,這個如何選,答案顯而易見。

即使是被人譽為士風最清的宋朝科舉,皇帝親自取士,一錘定音誰還敢搶功呢?

所以科舉來說,官僚們特別是宰相,對閱卷人一個暗示,一個施壓,基本三甲花落誰家就定了。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回到唐代的知貢,它也往往得看大佬的意見,這就導致晚唐時期請託成風,宰相們要保舉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其他親貴的人,這一風氣在懿宗之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沒有背景的寒士,想中舉有多難,也就可想而知了。

出身於頂級門閥的清河崔氏,在憲宗朝禮部侍郎崔邠家三代一共出了十位進士,杜元穎、崔鉉、鄭餘慶、令狐楚、崔慎由等高門進士世家都曾連續兩代出宰相。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可以說,到了晚唐,進士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世家大族一手操縱、延續權位的工具,寒門子弟想要中舉,難於登天。這點屢舉不第的黃巢恐怕體會最深,他在攻陷廣州後大發聲討唐朝廷的檄文,其中就有一條是“銓貢失才”。

包括後來的李自成,洪秀全,這些把天下攪成一鍋粥的豪門英雄,都是在科舉失敗後走上武裝道路的。

作為一個普通士人,你以為當了進士,就能飛黃騰達了?唐代科舉制度相比後代極為特殊,宋朝開始的科舉都是選舉合一,舉子中了進士就有官員身份,可以直接授予官職,唯獨唐朝科舉是選、舉截然分開。

而唐代科舉的作用只有選拔人才,中了進士只代表獲得了當官的資格,而真正當官,只能老老實實去吏部排隊候著。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通過閱讀中下級官員墓誌,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一輩子當了三十四年官,但任職只有三四任,加起來十來年,其他時間都在家守選呢!進士也是“選人”之一,也得守選三年才能授“釋褐官”,你要是想直接當官怎麼辦,只能接著考。再考“特科”制舉或吏部科目選,但這些考試的難度比之進士科又是大大提升,能考中的都是元稹、李商隱之類的天才級別人物。

而如果你是豪門之後,這個難度就不一定是難度了。這一點宋代也是如此,直至明朝,經過朱元璋和歷代明朝皇帝對於大族的持續封殺才略有收斂。而到了清朝,科舉又再一次傾斜於貴族和豪門,尤其是滿蒙皇親國戚的後代。

總之,中國科舉從誕生到滅亡,並沒有打破階級固化嚴重的社會現象,朝廷是士族公卿的天下,對於寒門出身的士人來說,考中進士本身就比較困難,困於科場半生是常態,即使中了進士,做官之路也很坎坷。


寒門學子真的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鹹魚翻身嗎?事實並不如此


“雖然幹祿無休意,爭奈趨時不見機”就是這一情況的最好寫照。張居正、曾國藩這都是天才中的翹楚,像王陽明那樣的翹楚中的天才鬱郁不得志基本就是常態,而唐伯虎這樣的寒門,則是大部分科舉人的真實寫照了。

科舉怎麼能不懷才不遇?天時地利人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