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摘要:一體機為什麼正在遠離人們的視線?

從第一臺 iMac 發佈至今,這條產品線已經走過了 20 個年頭。

「20 年前的今天,史蒂夫將 iMac 介紹給全世界,iMac 讓蘋果走上全新的道路,也永遠改變了人們對電腦的看法。」蘋果公司 CEO 蒂姆·庫克在推特中這樣寫道。

大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樣,最近幾天已經刷到過不止一篇有關 iMac 20 週年的文章。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是庫克的「提醒」,又有多少人在真正關注 iMac?或者說一體機這個品類還能吸引到多少目光?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除了 2016 年發佈的 Surface Studio 和 2017 年的發佈的 iMac Pro 引起了相對廣泛的熱議之外,這兩年很少有一體機產品的新聞能夠登上各大科技網站的頭條。就著 iMac 20 週年這個話題,下面來一起聊一聊「一體機到底怎麼了」。

一體機之殤

作為介乎傳統臺式機與筆記本電腦之間的新形態,可以說一體機的出現是一次「革命性」的創造。

由於將主機、音箱、攝像頭、麥克風與屏幕等等電子元器件整合到了一起,所以一體機更容易將機身體積做到更小,加之砍掉了諸多線纜,在空間利用率上其要比傳統臺式機做的更加出色。

而對比筆記本電腦,它的優勢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顯示部分,一體機通常擁有更大的屏幕尺寸,因此在整體視覺效果上更有優勢;另外,較大的機身體積也意味著其可以提供更為強勁的性能支持。

也正是得益於比臺式機更出色的空間利用率,同時在性能表現上又不至於太弱的緣故,使得一體機在諸如銀行、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有著相當不錯的採購率。

坦率來講,自身的屬性決定了一體機想要取代筆記本電腦的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理論上,「幹掉」傳統臺式機是可以實現的,這可能也是當初一體機這一概念被提出的初衷。

事實卻是,PC 行業發展到今天,臺式機依舊無可替代,一體機卻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銳氣」。性能的上限不足,顯然成為了它無法逾越的一道鴻溝。

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圖片來自蘋果官方

以蘋果 iMac Pro 為例。英特爾 8 核 Xeon CPU、Radeon Pro Vega 56 8GB 獨顯、32GB ECC RAM 以及 1TB NVME SSD,這樣的硬件配置在目前的一體機中無疑是「怪獸」級別的存在。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如果將這套在 iMac Pro 上看似強大的硬件配置放在臺式機上,依舊有著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而從此前相關媒體的評測來看,iMac Pro 在運行過程中,卻不得不採用處理器降頻的方式來解決散熱問題。

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圖片來自蘋果官方

無法在性能方面擁有和傳統臺式機一樣的寬容度,更沒辦法做到像筆記本那麼出色的便攜性,這就是目前一體機尷尬的地方。

可以說,一體機的概念沒有錯,它的產品形態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依舊非常棒,但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如果核心電子元器件如 CPU、GPU 無法在功耗、性能、體積這些方面有大的突破,其還是很難搶奪到臺式機的核心用戶群。

而想要讓英特爾、英偉達們在短時間內將產品做到極致,顯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換個角度來講,縱然是未來這個目標實現了,有多少廠商能等到那一天恐怕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蘋果的產品「哲學」

在一體機的道路上,蘋果會不會堅持到最後?我們認為會。

回顧 iMac 的發展史,其實從 iMac G3 開始,其就已經定下了基調。雖然現在看來,iMac G3 的機身體積非常大,但它已經展現出了將各種電子元器件和屏幕整合在一起的理念。

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圖片來自 MacX

之後的 iMac G4 算是一個「異類」,其將機身與屏幕做了分割,硬盤、主板等元器件被塞到了半球底座上。似乎看起來是倒退了,但另外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它將顯示器的厚度做到了更薄。

從 iMac G5 開始,蘋果在一體機的產品設計上開始逐漸形成系統化。此後 iMac Intel Plastic、iMac Aluminium、iMac Aluminium Unibody、iMac Slim、iMac Retina 以及 iMac Pro 則是在它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

綜合 iMac 每一代產品的形態變化,我們也可以多多少少看到,蘋果的理念就是將一體機空間利用率高的這一特性不斷予以放大,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其在性能方面做到更加強大。

如果不是庫克「提醒」iMac 20 週年了,有多少人還關注一體機?

圖片來自 Engadget

需要注意的是,到了 iMac Pro 這裡,蘋果釋放出的一個信號是性能成為了這家公司更加關注的地方,其也在這部分給與了足夠多的傾斜,這也使得它在與臺式機的比拼中擁有了一定的底氣。

另外,前邊我們也提到了,一體機的形態較之傳統臺式機是有著先天優勢的,而它之所以無法對更進一步,主要還是受限於性能,一旦在性能部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將擁有足夠廣闊的發展前景。

早些時候我們在《蘋果想要在 2020 年採用自研處理器,Intel 和 AMD 的「二人轉」恐怕要結束了》的文章中曾經提到,蘋果正在進行一項內部代為 Kalamata 的計劃,其目的是讓包括 Mac、iPhone、iPad 等設備在使用體驗更加流暢,同時實現無縫銜接。

按照相關介紹,蘋果公司預計最快將於 2020 年開始在 Mac 電腦中採用自家生產的中央處理器,從而擺脫對英特爾的依賴。

當時我的觀點是,如果蘋果立足於長遠角度,認為這樣做能夠幫助其產品贏得更好的市場銷量,那麼在 2020 年採用自家處理器芯片是有可能發生的。而放到一體機這個品類上,這樣的考量顯然是成立的。

理想狀態下,一旦蘋果擁有自家的處理器芯片,這也意味著解決一體機性能這件事情要相對容易很多。當然,這一切尚且還是未知數,未來蘋果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最終還是「當下」和「未來」之間的博弈。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