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2.24

在296年前的今天,1722年12月24日 (農曆冬月十七),清朝雍正帝胤禛登上帝位。

歷史上的今天12.24

雍正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雍正在位時期,置“軍機處”加強皇權、“火耗歸公”與“打擊貪腐”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爭奪皇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zhen),滿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徵,天表魁偉,舉止端凝。”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以贏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新曆:12月20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一解釋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 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思為討厭的人)。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到如今對雍正篡位的議論不絕於耳,關於皇位是否合法的問題,由於史料缺失,目前仍然沒有明確。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顯然並不成,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身故後由雍正和大臣們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主張正統繼位說的學者們認為,晚年康熙最寵幸的是皇三子,皇四子和十四子,康熙晚年選擇十四子出兵邊塞,這對於即將擁立的繼承人是不科學的。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康熙正是看到其執政後期國家存在的諸多弊病,又瞭解雍正的為人和行事風格,故雍正的即位是完全合理的。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密摺制度,擴大密摺的範圍和內容。密摺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歷史點評: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滿清帝國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創建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