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北京晚報上的大年初一。。。

今天是猴年的大年初一,在36年前那個除舊迎新的大年夜,“文革”中停刊的北京晚報重新回到了讀者們的身邊,從物質匱乏的改革開放之初,到現在的富足生活,這張報紙伴隨著一代代的晚報讀者,融入進每個北京人的家庭,也記錄了我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1958年創刊之後到1966年停刊之前,北京晚報在每年的大年初二發行,而報道內容也是緊緊圍繞著過節。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報紙拼接毛體字不同,“北京晚報”這四個字是當年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59

初二

1959年2月9日

這是北京晚報創刊後,經歷的第一個春節。龍鳳呈祥迎來第一個春天。由於當時大年初一報紙不發行,實際上大年初二,便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張報紙。

當天與北京有關的新聞,首當其衝是節假日加班的人們。天安門廣場正在施工中,這次擴建施工,張百發帶領的架子工成為勞模中的典型。後來,張百發成為北京市的常務副市長。

整個社會也正處於大躍進的生產高潮中。北京的文化單位,正在組織表現大躍進中優秀人物題材的文藝匯演。

北京的春季環城賽,算起來這一年是第四屆。這一傳統項目,雖然其間經歷過停辦,但改革開放後恢復一直沿襲至今。名稱則經歷幾次不大的變動,變成了現在的“北京國際長跑節”。

廠甸廟會熱鬧非凡,大年初一的一天,就有17萬人次來逛了廟會。當時春節的文化生活與現在有著巨大的區別,在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算是奢侈品的時代,除了團聚,逛廟會是人們最大的樂趣了。而北京晚報上,仍然給了廠甸廟會刊發了一張照片。當年這整份晚報上,四個版刊發照片一般也就是三五張。

此外朝陽門外軍屬田大媽家,來了一群熱情的年輕人,幫他打掃院子。圖片上的木頭窗欞,是當時北京民居最常見的設施。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0

初二

1960年1月29日

頭版如同一扇大門,旁邊貼著對聯,烘托著節日的喜慶氣息,上聯是“芳草連天快步再催千里馬”,下聯是“紅花滿地東風又是一年春”。橫批,恰是“北京晚報”。

石景山鋼鐵公司,即首鋼前身,連續第二次在北京晚報的頭版上出現,題材也是春節期間不停工,加班加點生產。琉璃河水泥廠也在加緊生產,沙河水庫工地一片熱鬧。

前一天的大年初一,廠甸廟會迎來了50萬人次。北京環城跑仍然在大年初三舉行。

當天的新聞還有:

西單北大街237號開業西單床上用品商店。由家庭婦女組成的東便門麻繩廠開展生產競賽。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1

初二

1961年2月16日

大地回春添幹勁,朝氣蓬勃爭上游。北京晚報以這樣的大標題,鼓舞著人們。

春節堅持生產的消息,第三次佔據頭版重要位置,這年在北京晚報上“露臉”的是京城煤礦。

孩子們買了空竹、木刀,電影院放映員加班加點豐富著春節的生活,除了電影,這次還加播了增強防火意識的幻燈片。天安門廣場上,大北照相館的工作人員,忙著給很多來天安門遊覽的人拍照,其中有不少是拍攝全家福。

生活中平凡的好人好事也在發生著,一位耳聾的老大媽乘坐公交車,售票員看著他手裡拿著寫有“花市”的紙條,便安排了一位在崇文門下車的男同志送老大媽一程,這位男同志欣然答應。東郊民巷東口的警察崗亭,一位帶著孩子的先生,向交警李明打聽親戚家的地址。李明給派出所打電話,等了好一會兒,終於查到了地址。當時的電話服務檯“05臺”,不僅幫助查電話、轉接長途,還負責解答各種問題,比如“首都電影院5點鐘放映什麼影片”、“前門到民族文化宮怎麼走”、“春節到北京可以遊覽哪些名勝”等等。“服務員對著電話機一個接一個回答著一些意料不到的問題。”

北京環城賽,這一年停辦了。據記載,這是因為當時國家遇到了經濟困難。因此這一年晚報上沒有與環城跑有關的消息。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2

初二

1962年2月6日

這一年,農業生產佔據了大年初二北京晚報的頭版,人民公社化運動展開,頭版上的照片是農業生產播種。直到翻到第二版,才有這麼一張“軍屬門前彩燈紅”的剪紙圖片,算是一張帶有春節氣息的圖片。

軍屬,這個話題在80年代還頻繁提起,如今已經較少提及了。和平年代已經相當長久。

這一年除夕之夜的四聯理髮館,50多個理髮員一直忙碌到半夜。

同樣在忙碌的還有北京市第四醫院的婦產科。現在,“新年新生兒”是媒體廣泛使用的新年題材,從這一年開始,北京晚報開始關注了這一層面的“新”。只是當時更多描寫了婦產科忙碌的場景,並沒有記錄下新生兒的名字。

另一篇很有歷史味道的報道,是關於城市交通的。“乘客坐小汽車,所佔據的街道面積,要比大型無軌電車大29倍。”對於當時的北京來說,汽車進入家庭,連夢想都算不上,但公共交通應優先發展的概念,已經被一部分人看到。

使用“地下火車”,更是方便、節約地面空間的好辦法。是的,當時還沒有“地鐵”一詞。

此外,這篇文章還預測了未來的空中交通,比如直升飛機公交車等等。只是至今我們還沒有實現“飛行普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3

初二

1963年1月26日

農業新聞再次佔據了北京晚報頭版最重要的位置,被當做代表性的農村是將臺人民公社、花家地。而今,這裡已經是寸土寸金的住宅小區,再也找不到農業生產的痕跡。

頭版最搶眼的圖片在左下角,這是兩張廠甸廟會的速寫。第一張是街頭展覽,人們看著牆上的櫥窗,想必是國家的建設成就展。第二章是“萬輪鳴春”,風車當然是廟會上、孩子手中少不了的春節玩具。此外,還能看到畫面中有大長糖葫蘆。這兩樣東西,在如今的廟會上也是喜慶的象徵。

除了各個行業的成就,“節約”也成了這一年春節晚報的主題之一,二龍路公社皮帶廠利用皮革工廠的下腳料縫製各種書包;宣武區的各個煤廠送煤工人注重收集起平板車上的煤末子,積累了25噸。

與去年一樣,環城跑仍然停辦。綜合“節約”這個主題,可見當時國家確實遇到了困難。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4

初二

1964年2月14日

這一年春節的頭版上,也沒有襯托喜慶的照片和欄花,只是在中間偏下的地方,有一張不算大的速寫圖,“革命幹勁滿車間”。後面的標語可見“發揚革命精神,樹立革命作風,鼓足革命幹勁”一行標語懸掛。

頭版最重要的位置分別刊登了京棉二廠的織補擋車工三姐妹和白盆窯治理沙土山的新聞。而今,東四環外京棉二廠舊址已經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花鄉的白盆窯早已找不到傳統農業的影子,以86.25億元的拿地總價守著“北京總價地王”稱號。

社會上則興起了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風潮,百貨大樓著名勞模張秉貴,業餘時間除了學習商品知識,就是閱讀毛主席著作。第二版半版幾乎全都是軍隊裡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故事。石景山人民公社黨委第一書記宋良民,以“做一個時代的鼓手”為題,寫了石景山農民的熱情幹勁兒。

停辦了兩年的春季環城跑,這一年終於恢復了。還是在大年初三,這一年還刊登了路線圖: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5

初二

1965年2月3日

節假日期間,堅持工作的人們佔據了頭版。這一年並不是工農業,而是社會服務的行業,交通警察、天橋商場售貨員、環衛工人們以及廣安門電影院“跑片子”的工作人員。

2010年,記者採訪了廣安門電影院的工作人員老李,他回憶,自己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接了電影院父親的班,便開始負責跑片子,自行車後面褡褳兩邊裝著整盤的膠片。

2004年,他還曾經拿著片子乘坐地鐵,往返於北京的電影院之間。這種做法,在廣安門電影院一直用到2007年。之後,數字設備普及,以往動輒上萬的電影拷貝,變成了成本較低的數字存儲,跑片子這個行業基本就消失了。

婦產醫院在除夕的忙碌場景再次見諸報端。北京市木材廠的幾位老工人義務為馬家堡小學修理了課桌椅,西城區少年之家則在給孩子們排練舞蹈,準備春節期間的小型演出。豐臺火車站的裝卸工人們,正在改進著做法,避免野蠻搬運損壞物品。

一位叫周密的小朋友,將奶瓶上的皮筋收集起來,送回北京市牛奶站兵部窪零售處,並且給零售處寫信,他學習了毛主席《為人民服務》後,決定把當做玩具的皮筋送回奶站重新利用。

這一年北京環城跑的消息並沒有出現在大年初二的晚報上,據記載,這一年環城跑照常舉辦,並且規模空前。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6

初二

1966年1月22日

毛主席語錄,出現在了北京晚報的報眼上。

而此時的北京晚報,已經由先前的繁體字改為了簡體字印刷。

頭版是四個工人改進生產的故事,其中三個人明確地提到了“學習毛主席著作”。除了“文革”山雨欲來的氣氛之外,也有一些與我們生活有關的報道。北京的金星金筆廠這一年推出了565這款經典鋼筆,春節期間大興豐收的心裡美蘿蔔將在果品商店出售。

環城賽又將在初三舉行了。這次刊登了運動員來信,他們特別指出,希望觀眾們不要騎著自行車給跑步的人加油,以免造成一些交通危險。

這一年年中,“文革”正式開始,很快北京晚報停刊了。最後,咱們再說說“廣播電視節目”。晚報創刊時期,每天就會在中縫刊登廣播和電視節目預告。1961年的時候,廣播節目佔據九成,電視節目則只有一條。

而到了1966年,電視節目預告的數量也多了起來。雖然電視普及在北京還是十多年以後的事情。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61年的節目預告

1966年的節目預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在1980年2月15日正式復刊前,北京晚報曾有三次試刊,一次在1979年12月25日,另外兩次在1980年1月10日和下旬。

在2001年之前,北京晚報的印刷採用套色印刷,只有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出現彩色版面是在2001年之後。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0

迴歸

1980年2月16日

這一天是1980年春節大年初一,也是北京晚報復刊的第二天。此時距離晚報停刊、告別北京市民,已有13年。13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每個人的命運都與國家緊密相連。

正視錯誤,卻也要拋開那些錯誤,才能走向正常的發展。既然結束了,我們也不過多去回憶那些日子了,迴歸到正常的生活。

頭版的新聞裡透著喜氣,還被稱作是西郊玉淵潭公社恩濟莊大隊裡,兩名社員經過自由戀愛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節日期間,為了增加運力,公交車每天比平時增加了300輛,地鐵也由每天發200次車增加到300車次。

還有,第一枚生肖郵票猴票開始發行了。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1

摘眼球

1981年2月5日

報眼上宮燈的圖案代表春節的喜慶。不過還是得小心樂極傷悲——同仁醫院收治了85個眼睛被煙花爆竹傷到的人,其中兩人的眼球摘除。從這一年起的很多年乃至如今,同仁醫院都是大年初一媒體的“主角”。

除了人物,頭版的圖片上還有幾隻天鵝,這是玉淵潭的天鵝。這些天鵝有一段故事。春節前的1980年12月,北京晚報曾報道,玉淵潭公園裡飛來了天鵝,卻被北京市二建公司三工區的工人所獵殺。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公園曾經派人24小時值班看護。而獵殺者則在幾天後,將悔過書送到了北京晚報。1981年1月初,玉淵潭公園將被獵殺的天鵝做成標本向人們展覽。春節前,獵殺者被判拘役三個月。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2

忙年

1982年1月25日

春節的頭版欄花,是長安街的燈光夜色。兩個打著燈籠玩耍的孩子露出笑臉。

節日的幸福的背後,是無數人的辛勞:同仁醫院除夕收治了110個眼睛受傷的人;北京第二熱電廠正努力保障著供電和供暖;環衛部門的工人正在緊張地清運垃圾;大年初一的上午,東城區陽春回民小吃店早已準備好了琳琅滿目的各種小吃;106路的售票員趙淑珍依舊熱情……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3

生育高峰

1983年2月13日

這一天北京晚報的報眼,是燈籠、煙花和孩子們的笑臉。有趣的是,這一張圖片上,孩子的數量多了起來。確實,1983年是豬年,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生育高峰年。與此同時,計劃生育問題也登上了北京晚報。一個月來,各技術工作隊在14個郊區縣完成節育手術48633例。

在這一年春節的晚報上,還出現了廣告,是上海電視十一廠生產的百花牌黑白電視機。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4

敞開供應

1984年2月2日

這一年初一,春節的報眼,依舊是孩子與燈籠。

隨著改革開放推進,人們的生活在改善的同時,物資緊俏也成為常見問題。現在已沒有人會趁著大年初一初二上街採購,但在當時,只有過年,大家才有條件置辦年貨。

而在北京晚報上,並沒有停止刊登市場信息:東單春明食品店二樓新設置僑匯副食品專櫃,排骨、牛肉都有,想必沒有外匯券之類的,您還不能買呢;新街口南大街新開業的是貿易信託公司傢俱服務部;東四北大街興華服裝點出售新型服裝——春風衫……

這一年初一的廣告是合肥日化總廠的芳草牙膏,以及北京日化四廠的“愛芳潤面霜”。生活中怎能缺少愛美和對美的追求呢?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5

糖葫蘆

1985年2月20日

這一年的北京晚報報眼,開始出現了“生肖”圖案。

至今,對北京人來說,春節期間,廟會是家以外最有趣的地方。前一年龍潭廟會開幕,這一年,地壇也開始舉辦廟會。北京晚報的記者,採訪了地壇廟會上製作80多種糖葫蘆的舒蘭英。除了山裡紅、大海棠之外,用不同的水果進行組合,叫出來的名字也都挺喜慶。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6

春運來了

1986年2月9日

虎年到,孩子、生肖,再次成為傳統節目的報眼。

北京站的候車室,走上了北京晚報的頭版。除夕,還有很多旅客在等待回家。車站裡為他們送去了餃子,二樓餐廳還舉辦了鐵路文工團的表演。侯躍文說完相聲,匆匆趕往中央電視臺,還委託晚報記者向父親侯寶林先生拜年。

改革開放以後,北京的流動人口逐漸增多。大家嚮往的首都不再遙不可及。北京不僅有天壇和長城,還有更多的打工、發展機會。“春運”這個概念,開始形成,至今它發展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形式。

這一年,電車公司、地鐵公司在春節期間都增開了車輛保證出行。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7

米老鼠

1987年1月29日

這一年,北京晚報的報眼是孩子提著大燈籠。兔年,燈籠也是兔子的形狀。

而這一年的明星,卻不僅有兔子,還有米老鼠和唐老鴨。在有的廟會上,甚至出現了身穿米老鼠服飾的演員,很多孩子走上去跟它拉拉手,照照相,順手還得拽拽米老鼠的尾巴,結果米老鼠的尾巴都被拉掉了。不過卻沒有人為此生氣,調皮是孩子的天性。

社會開放後,洋文化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傳統的孫悟空、阿凡提,更多停留在麵人等傳統手工藝形象上,而米老鼠卻真正的在孩子們面前“活”了起來。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8

舊城改造

1988年2月17日

春晚已經深入人心,但當時的北京晚報,並不會更多報道前一天春晚的內容。

別看沒多提春晚的事兒,北京晚報卻在報紙上預報中央電視臺即將播出的《立體大雜院》短劇。這部短劇,描寫的是北京人從平房院搬進了樓房後生活的變化。

北京確實已經開始了巨大的變化。短短的幾年內,高樓拔地而起,京城隨處抬頭可見施工中的塔吊。雖然人們住進高樓、換了環境,衚衕裡的喜怒哀樂,仍然在繼續。相比今天淡漠的鄰里關係,這值得我們深思。

廣告中還出現了北京遊樂園,此時它開業尚不足10個月。錄像機的廣告也出現在了報紙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89

打的

1989年2月6日

這一年,北京晚報記者跟隨出租汽車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多個出租汽車站。社會上的供暖、環衛、公安等部門都在值班,出租車行業也不例外。

出租車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從奢侈的享受變成了急迫時候的服務。雖然此時尚未達到後來“黃面的”的規模,但遇到個急事兒,人們已經能想起出租車。並且,出租車也不再冷漠地拒絕普通百姓的要求,而一味等待外賓來乘坐了。

地壇廟會上,豬八戒、鼴鼠、藍精靈、聰明的一休、黑貓警長、一隻耳跟孩子們玩成一片。小吃攤位上,不僅是民俗傳統的吃食,也有了咖啡、漢堡包。此時肯德基進入中國已一年有餘,麥當勞則尚未來到中國。

而這一年的廣告,也不再是傳統的,僅僅介紹商品的模式,而是變成了某某單位向人們“恭賀新年”,企業形象開始得到重視。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0

亞運會

1990年1月27日

亞運會即將召開,這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當時,歐美主流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多數都是負面的。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遭到空前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十分需要發揮體育作為民間外交主要平臺的作用,以舉辦亞運會為契機打開局面,改善周邊環境。

在大年初一的北京晚報上,北京市旅遊事業管理局的廣告出現在了報紙上。在同一個版上的中縫,還有崔健辦起演唱會,為第十一屆亞運會集資的消息。當年的說法,叫做“集資辦亞運”。亞運會之前,北京晚報曾經分單位和個人,以巨大版面刊登了亞運會集資之最。

那一年,激昂高亢的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成了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1

尋呼拜年

1991年2月15日

羊年,生肖出現在晚報頭版欄花上。這一年春節,堅守崗位最忙碌的人,除了以往那些傳統行業,還多了一個126尋呼臺。除夕一夜,尋呼臺共發出了17681個尋呼節日祝願。您還記得當年代表祝福的數字“300、200”嗎?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2

渴望

1992年2月4日

又是一個猴年,地壇廟會上除了傳統節目,“卡拉ok大家唱”引來了很多遊客。人群中走出一位小夥子,演唱了《大約在冬季》。

頭版中央,國家領導人在慰問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人員時,和大家聊到了《編輯部的故事》和《渴望》。他鼓勵工作人員,爭取把《編輯部的故事》繼續寫下去。

其實《渴望》在1991年的春節前已經播出,但由於影響太大,其後多年,民間的渴望熱都沒有降溫。《渴望》充滿著上個時代的悲情,而《編輯部的故事》則反映著當時社會常見的一些問題現象。一新一舊,一悲一喜,兩個經典至今難以超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3

兩岸

1993年1月23日

雞年到。晚報的欄花圖片上再次出現生肖。

這一年頭版上最新的內容是北京市電信管理局及社會力量,舉辦了電話拜年活動。兩岸四地電話互聯,北京的500多個家庭與親友相互拜年。除了在家裡打電話,150個家庭來到北京電報大樓營業廳,這裡擺放著一排電話亭一樣的小隔間。有的人拿著電話給親人唱歌,48年沒見面的兄弟通過電話線互相問候。

而稿子最後特別註明,其中寫到的電話內容,均經過了當事人允許。看來,北京晚報的記者已經有了“保護隱私”的意識。

除了商場拜年,廣告上還多了電器等內容。“本週家電商品最低價”欄目推出,標誌著北京人的生活“大件”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輕工業產品,轉向了為舒適生活服務的電器。卡西歐電子琴的廣告也出現在報紙上,富起來的人們開始追求文化層面的享受,“讓孩子學樣樂器”也在京城形成一股熱潮。相比昂貴、佔地方的鋼琴,電子琴成為市民們最青睞的產品之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4

禁放

1994年2月10日

經過了近一年的討論,北京決定市內禁放煙花爆竹。

一夜消防“寂寞”。時至今日,在很多人心中,“禁放”都是讓北京斷了年味兒的重要原因之一。平心而論,不僅是禁放,生活一直進步,人們不再指望春節吃喝玩樂,也是讓春節氣氛變淡的原因。光說禁放,也有些冤枉它。

除夕,市領導再次來到了西苑飯店的樓頂旋轉餐廳,火樹銀花雖然消失,萬家燈火也是一幅沉靜的美。

1992年開業的燕莎友誼商城,以廣告佔據了初一的一個整版,傳統商場的廣告卻少了。新興起的燕莎、賽特高檔商場,似乎更受到人們的青睞。傳統商場在紅火的小批發市場和高檔商場的夾擊下艱難地生存著。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5

堅守

1995年1月31日

這一年春節前,市領導來到了北京日報社和各新聞單位慰問。自從復刊以後的每年春節,值守在崗位上的各個行業都通過北京晚報、電臺,讓市民們得知了他們的辛勞。您別忘了,北京晚報也一刻不曾停止地運轉著。

除夕之夜,市領導在西客站工地,與6000外地民工共度了佳節。一年之後的1996年1月21日,西客站趕在又一次春運之前,正式投入運營。在北京城內變化最快的年代裡,每個節假日都有大量農民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春節六天假,到底該怎麼過?北京晚報記者蘇文洋也發愁呢。物資豐富,瓜子花生黃花魚,再也不是年夜飯的專利,“許多人寧可不要加班費,也願意享受休假。”是啊,時代變了。堅守崗位固然值得尊敬,享受生活一樣可以是人們正常的追求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6

環保

1996年2月19日

禁放不僅減少了噪音汙染和受傷事故,北京的空氣質量也得到了控制。二氧化硫每立方米110微克。此時空氣汙染的問題雖然沒有凸顯,但已經受到了相關單位的重視。這也是“空氣指數”這個如今異常流行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北京晚報大年初一的版面上。

一些通訊城推出了大哥大分期付款的業務——前一年的9月,中國聯通已經正式啟用了gsm數字手機網絡,傳統的模擬網大哥大與數字手機並駕齊驅。聯想1+1電腦推出剛剛一年,正在以“買電腦可獲得學電腦服務”,進行促銷。相比動輒大幾千的電腦,小霸王學習機輕盈實惠,也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7

縫紉機下崗

1997年2月7日

這一年新春最養眼的,要數年輕姑娘。國內的服裝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自己動手做衣服的人少了。曾經排隊買布料的現象基本消失。記者吳汾寫道:“曾經家家戶戶的縫紉機,已經面臨被送到鄉下或是便宜處理掉的命運。”

街頭的品牌服裝專賣店多了起來,內衣市場也有了三槍、宜而爽等品牌在競爭。兩張照片,記錄了當時姑娘的穿著。您看,真的是不一樣了。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8

再就業

1998年1月28日

春節前的飯館酒樓都準備好了大批好貨,北京晚報用了一個版介紹都有啥好吃的。可是說得再好,一部分市民仍然提不起心情過節,因為他們在這一年“下崗”了。別怕,人生有起有落,禍兮福伏。17萬人實現了下崗再就業,只要放下心態,重新找工作,想吃頓好的年夜飯算什麼難事兒?北京晚報還以一個整版,鼓勵著人們走出自己的陰影,融入到新的發展機遇中。

而今,我們反觀那兩年下崗的風潮,固然對人們生活造成了衝擊,但確實昇華了很多的老舊產業,國家、集體甩掉了包袱,迎來了更快的經濟發展。改革,必有陣痛。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1999

志願者

1999年2月16日

除夕當天,10個家庭組成了晚報的志願者,來到了北京市兒童福利院“認親”。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給自己的家庭增加一個親人,向社會上的孤殘兒童獻出一片關愛,富起來的人們,開始更多的關心他人,回報社會,回報生活的變化。

國家圖書館從這一年開始實行365天無休開放。大年初一一早,已有數百市民湧入圖書館,用這種方式過年。

電子郵件拜年已經在部分人中興起,中央電視臺的春晚首次進行了網絡直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電話拜年火了,除夕晚上8點至初一凌晨1點,長途電話接通115萬次。北京開往廣西省桂林、北海,至越南下龍灣的旅遊列車發車,有的市民開始選擇旅遊過年。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0

民生

2000年2月5日

老兩口在水管子前面接水,佔據了新世紀春節北京晚報頭版最重要的位置。前海北沿15號院停水已有多日,北京晚報報道後,市委書記賈慶林立即責成相關單位解決。無論是發展中的年代,還是富裕的年代,北京晚報始終聆聽著市民們的需求。

大年初一的活動又多了一樣——打保齡球。本市一些保齡球館等健身場所,大年初一一早便有眾多人前來。東單保齡球館裡叮叮噹噹,錫華保齡球館幾乎所有球道都被佔滿。健身的熱潮到來,原因再簡單不過,生活好了,沒有個好身體,談何享受呢?

另外,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已組建,142處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北京要以健康的姿態,為申辦2008年奧運會創造條件。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1

短信拜年

2001年1月24日

這一年,北京晚報的頭版主圖被掃雪的環衛工人佔據。下面的一張圖,是外國孩子看著中國的京劇演員勾臉。北京正在走向國際。

短信拜年終於到來,“領導順著您、汽車讓著您、鈔票貼著您、房產住著您”和“恭喜發財”成為常見的拜年語。此時,大多數的手機都已具備了中文短信的功能,相比那些逗樂的祝福語,拿起電話的問候,反而顯得平淡了。

春晚還是得看,央視的調查說,82.3%的觀眾認為辦得好,然而新浪網的調查卻顯示,超過一半的觀眾認為辦得不好。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2

中國紅

2002年2月12日

年味兒不夠?咱自己湊!曾幾何時,“染髮”只是少數時尚小青年叛逆的行為,然而這一年,染髮成了全社會的時尚。

頭版的主圖是臺北正在熱銷傳統的民俗服飾,那裡的年輕姑娘,染了紅頭髮。一早,北京頂著紅頭髮去拜年的姑娘,也把親朋好友也嚇了一跳。春節前,理髮館都接待了很多染髮的姑娘,很多人把頭髮染成紅色,象徵著“鴻運當頭”。想想看,一出門,滿街都是紅頭髮,這可真是之前沒見過的喜慶啊。

唐裝、中國結、窗花,這些傳統紅色文化元素,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連歐洲電視臺的播音員,也都穿著唐裝播新聞。“流行民俗就是流行民族的自信。”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3

羊寶寶

2003年2月1日

這一年的頭版主圖,被龍潭廟會的花會隊伍佔據。

第一個生肖娃娃,實名登上了北京晚報的頭版。她叫聶子涵,是個小姑娘。北京晚報送給了她一個比她身體還大很多的玩具羊。

這一年拜年又多了一個出行途徑:城鐵。13號線已經開通,天通苑、望京等小區局部已經建設起高樓,大家坐城鐵去走親訪友,方便快捷。私家車開始普及,但是油價在大年初一上漲,93號油從3.12元漲到了3.29元。

封底整版是中覆電訊的廣告,手機真正熱起來了,諾基亞3310是740元,彩屏6100是3880元。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4

大話西遊

2004年1月22日

連續兩年頭版主圖被龍潭廟會的花會走街串巷佔據。猴年到來,實名的猴娃也出現在北京晚報的頭版上。

這一年的頭版也有負面新聞,是兩起交通事故。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箇中年男子在南二環右安門橋西側被撞死。另外,八通線上發生了首起傷亡事故,一位看似流浪漢的男子鑽進了鐵軌。還有市民反映,有人趁著過年車少,在大街上開車練手。

私家車開始普及。雖然這三件事情並不算什麼爆炸性的大新聞,卻在喜慶的日子裡,觸動了市民們的那根敏感神經——交通安全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嚴峻。

猴年初一的晚報,有個猴頭的形象成為了欄花。您猜是哪隻猴?答案是電影《大話西遊》裡的至尊寶。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5

撮飯

2005年2月9日

這一年的頭版圖片是社會上的餐飲公司,照顧留校貧困大學生,招待大家吃年夜飯。而頭版頭條則是“北京人年夜大擺雞宴,沒有哪一年這麼紅火過”。年夜飯到飯館吃成為大流行,數量比之前又有了可觀的增長。市領導來到了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看望堅守崗位的職工。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6

禁改限

2006年1月29日

這一年春節的頭版主圖,是天安門廣場等待觀看升旗儀式的人們。

年夜飯仍舊火爆,但最讓北京人興奮的,無疑是從這一年開始,禁放改成了限放,即“禁改限”,這一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因此除夕至初一最辛苦的人,是50萬民警和治保積極分子,到處巡邏防止發生火災等事故。消防員也是一刻不敢放鬆,清潔工則半夜出動清理垃圾……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7

長假旅遊

2007年2月18日

北京晚報的頭版主圖又出現了新春寶寶。

闔家出遊凌晨擁滿機場”佔據新春頭版頭條。據估算,春節期間,每天有上萬旅客離開北京去旅遊。東南亞、港澳、三亞都是熱點區域,春節出遊市場異常紅火。

短信熱持續著,更新的紀錄是每秒鐘5800條。移動聯通兩家運營商年三十拜年短信超過4億條。餐館裡也仍然熱鬧。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8

奧運會

2008年2月7日

這一天晚報的頭版主圖是地壇廟會前一片喜慶的燈籠。

而“為災區捐款”也伴隨新春而到來。這一年1月開始,我國很多地區遭受了罕見的雪災和冰凍。北京市民、各大企業迅速通過各種渠道,向災區捐款、捐物,公益組織則忙著轉運物資。北京日報社捐款100萬元,北京銀行捐款100萬元,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捐款600萬元。僅北京市民的捐款,6天之內就超過億元。在生活越來越好的年代,災害越來越難不住大家。

而京城廟會的熱鬧,挽不回股民那顆受傷的心。前一年還在暢想來年買房子還是買車,這一年大家已經在考慮,乾脆還是存銀行或者買理財吧。各大銀行也趁機推出了諸多理財產品。

奧運會馬上就來了。大年初一晚報刊登了奧運特刊——從雅典到北京。雅典的開幕式堪稱精彩,北京的開幕式將會是什麼樣子呢?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09

家庭

2009年1月26日

頭版主圖是牛年,北京婦產醫院的牛寶寶一家人。

頭版頭條則是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四世同堂,一共124口。除了北京,河北、安徽乃至美國、德國等國外都有定居。可謂北京最牛的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不僅是北京晚報上版面、欄目的名稱,也是晚報的服務對象,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離不開的港灣。曾幾何時,因戰火和社會動盪,或是工作繁忙交通不便,人們無法團聚。社會發展至此,無論是新出生的牛寶寶之家,還是124口人的最牛之家,都讓我們在大年初一,感受到了永恆的溫暖。

中國照相館的客流量翻番了,大家跑出來照全家福。攝影早已不是奢侈的消費,可是自己在家照的那感覺,總是與照相館的味道不一樣。於是,在全家福這件事兒上,更多市民開始“返璞歸真”。

這一年國安第一次公開喊出了“奪冠”這個目標。結果還真就奪冠了。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0

愛情

2010年2月14日

這一年春節的頭版繼續被新春寶寶佔據著。拜年的短信突破10億條,再創新高。一副對聯,灰磚灰瓦,中間是寶寶,兩側是春聯。京味生活的喜慶躍然版面。這個虎年的胖小子取了個熊貓名——“驕子”。央視春晚植入的廣告太扎眼,被網友們吐槽,“廣告裡插播春晚了。”

一對特殊的夫婦佔據了這一天晚報第二版的整版,丈夫段勇是東城區檢查院助理檢查員,因忙於工作耽誤治療留下了聽力下降的後遺症,妻子是北京佑安醫院的主管護士付豔傑,因抗擊非典中被感染,留下了股骨頭壞死的後遺症。即便如此,夫妻二人相互扶持,仍然在幸福的道路上往前行進。這便是收穫的愛情。

尋找愛情的人更多了。北京那麼多傳統廟會,結果這一年的風頭卻被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搶走了,因為這裡辦的是相親會,這一年的春節恰好是西方的情人節。不過,在這個“愛情大集市”上,最常見的並不是年輕人,而是頭髮斑白的爹媽。為了孩子的婚事,老人操碎了心。

看到“愛情”兩個字,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伴侶,然而生活的愛情,還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互聯網早已普及,交流手段多了起來,卻有越來越多的大齡青年為找對象發愁,這也算是新時代的新特點吧。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1

打殭屍

2011年2月3日

頭版大圖是雍和宮燒香祈福的人群。頭版頭條是除夕夜爆竹皮減少,然而火情卻增加了。春晚好不好?討論春晚已經成了北京晚報大年初一的固定內容。

這一年廟會上,賣得最火的玩具是植物大戰殭屍題材的布偶。看來民間的實物生產能力強大起來,隨上了流行的虛擬網絡文化。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蘭學友分析說,遊戲玩偶賣得比兔年生肖玩偶火併不能說明什麼,我們還是要堅守我們的傳統文化。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2

2012年1月23日

雍和宮初一燒香,連續第二年佔據北京晚報頭版主圖。頭版頭條是北京人除夕夜發了11億條短信。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然而這一年的龍年寶寶卻來自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父親是加拿大人,母親是北京姑娘。

早在一年多前,微信軟件就已經出現,然而當時並未普及。直到2012年這次春節,智能手機普及大潮中,微信逐漸佔據了越來越多人的交流空間。有的人使用微信尋找附近的人送出文字的祝福,有的人使用微信發個漂流瓶,向更陌生的世界送出語音的祝福。

火了的不止聊天的微信,還有購物的淘寶。春晚上劉歡演唱《大愛》的頭兩句,“親,就在我的面前;親,延伸我的視線。”這兩句被網友調侃為淘寶植入的廣告。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3

低頭族

2013年2月10日

雍和宮大年初一的燒香祈福,已連續第三年佔據北京晚報春節的頭版主圖位置。由於連年春節太過熱鬧,社會各方早就準備好了人流疏導方案,讓人們順著附近的小衚衕進入雍和宮,既避免佔路,也讓人們夜遊了衚衕的景色。

只是走進那彎彎繞的小衚衕,三五成群的人們動輒走錯,發現前面或是死衚衕,或是闖進了居民院。好在此時,智能手機基本已經普及,於是,大夥低頭看看手機裡安裝的導航軟件,很方便就能從小衚衕裡繞出來,行至雍和宮門前了。

空氣質量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困擾著北京人,煙花爆竹之後,“pm2.5濃度超過800”。同仁醫院高興地告訴人們,雖然有人被炸傷,但眼睛並無大礙。除了新年的環衛工人等行業仍在辛苦,中國的海監船也開到了釣魚島,第一次在那裡度過新春。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4

少放爆竹

2014年1月31日

年夜飯不是餃子嗎?頭版的圖片是卻是包子。慶豐包子鋪給環衛工人送來了夜宵。這包子不稀罕,咱中國人常吃它,不過今年的包子很稀罕,因為一個月前國家主席吃的就是它。

吃完這頓年夜飯,環衛工人就要上崗了,他們要去清掃馬路上的爆竹屑,太辛苦啦。好在這一年,咱北京人為了讓空氣質量更好一些,紛紛提出並響應了“少放”的方式。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特地給居民們寫了一封感謝信。

廟會仍然熱鬧,120仍然忙碌。高速已經暢通,高鐵回家最方便。看守所裡的一些被監管人員也用網絡視頻與家人“見了面”。鍋爐工還得添好最後一爐煤,因為來年供暖就要“煤改氣”啦。

那些年,北京晚报上的大年初一。。。

2015

搶紅包

2015年2月19日

北京晚報的頭版圖片,是一個傳統傢俱多寶格的形式。八大處廟會的燒香人,羊年寶寶和微信紅包三足鼎立。彎腰作揖拜年,隨著春晚的推廣被更多人接受。傳統文化又一次大規模襲來。

去年除夕恍若昨天。記者和家人守歲,除了80多歲的奶奶閒著,全家人都像犯了帕金森,“哎,一毛。”“哎,8分。”此起彼伏。這一年,10億人次發了微信紅包,搶紅包的更是數不清,春晚發的紅包,最忙碌的時候每分鐘就有8億人來搶。結果人們抱怨,光顧搶紅包,春晚都沒看踏實。

Pm2.5不算低,東城區一夜掃出了180噸爆竹皮,兩個人在同仁醫院摘了眼球。開完最後一趟地鐵的幾個小夥子,在拉麵館拿著北冰洋汽水乾杯慶祝,地鐵成為擁擠的城市最離不開的交通工具。

圖片來自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