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在許多沒有加裝電梯的老舊小區,行動不便的老人一旦發病需要送醫,便會面臨下樓難的困境。如果再遇上兒女不在身邊,老人的處境更是難上加難。即使有急救人員趕到,也往往因人手短缺抬不動擔架。

而在朝陽區左家莊街道三源里社區,一支“愛心擔架隊”的存在,讓這裡的老人不必為此擔憂。五年來,他們隨叫隨到,幫助上百名老人上下樓,始終分文未取。

沒有電梯 遇上急症很危險

對於家住三源裡小區的池師傅來說,2011年底的那次經歷讓他至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後怕。

那個冬天,患有腦血栓、常年癱瘓在床的老伴突然發病,池師傅立即撥打120。很快,救護車趕到樓下,可隨行的一名女醫生和一名女護士完全沒辦法把她從五樓抬下去。

得知消息的黨支部書記劉立新急忙找人幫忙,“我們小區住的老人多,就算有年輕人,白天也都去上班了。”無奈之下,劉立新只能叫來居委會幹部,又請保潔員、廢品收購員和保安搭把手,再加上自己兒子,勉強用擔架把池師傅的老伴抬了下來,“到處‘抓壯丁’耽誤了四十多分鐘,下樓又花了一二十分鐘。”

儘管最終有驚無險,但這場救援行動還是讓劉立新深受觸動,“總這麼臨時找人不是辦法,萬一遇上急症就很危險,況且抬的人都沒經驗,也保證不了安全。還是應該組建一支專門的擔架隊,把成員固定下來。”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老樓沒電梯,樓道狹窄,老人發病後難下樓

在三源里社區黨委書記侯喜軍看來,這樣的想法不無道理,“我們這47棟居民樓裡,有28棟沒裝電梯,其他就算有電梯,也很難進得去擔架。而社區老齡化程度又很高,60歲以上的老人佔到33%,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就有500多名,意味著類似情況很可能還會再發生,需要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擔架隊由誰來幹?三源里社區主任郝志強想到了社區裡的停車公司,“過去,停車公司只有在收費的時候跟居民打交道,很少參與社區事務,其實完全可以讓他們融入進來,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一番溝通後,經理徐憲軍爽快地答應下來,公司的十多名保安全部成為擔架隊成員,“剛好24小時都有人值班,又基本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希望藉此機會跟居民搞好關係。”

醫務人員 不定期培訓擔架隊

自從有了擔架隊,加之被納入“紅燈關愛計劃”,池師傅切身感受到了變化。

在街坊鄰里的口口相傳中,這支擔架隊逐漸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急救先行軍”。而事實上,除了應急救援以外,擔架隊還在平時為那些常年不便下樓的老人提供幫助。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擔架隊不光要有人手,還必須提高專業性,才能儘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風險。”侯喜軍表示,通過社區牽線搭橋,左家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每年都會不定期為擔架隊開展培訓,為隊員們講解基礎的急救常識,以及救援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抬擔架不單單是個體力活,還是個技術活。在狹窄的樓道里,如何託舉、怎樣轉彎、甚至誰先半蹲都有講究,還要根據不同病情,使用不同姿勢,隨時配合好醫護人員的安排。”作為擔架隊的主力,朱要強幾乎參與了每一次的行動,哪怕半夜,也同樣火速響應,“一趟抬下來,身上都溼透了,但只要能幫到別人,辛苦也值得。”

擔架隊成員的這些付出,侯喜軍都看在眼裡,“我們能力有限,沒辦法在經濟上給予補貼,只能利用黨建經費,為他們製作‘愛心擔架隊’的專用服裝,至少精神上是一種認可,也便於宣傳推廣。”

紅燈互助 為老人裝呼叫器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劉立新介紹呼叫系統使用方法

“這些年來,擔架隊之所以能高效運轉,得益於三源鄰里服務社的成立。換句話說,擔架隊正是整個系統工程中的一環。”2012年12月,這個由黨員、積極分子、樓門組長、志願者組成的公益性自治組織在三源里社區誕生,劉立新作為第一分社社長,組織發起“紅燈關愛計劃”,“社區裡的孤寡、失獨、傷殘老人是高風險人群,他們如果在家裡出現意外,很難被及時發現,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紅燈’。”

經過入戶、篩選、評估,劉立新從社區中選出21個老人家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並召集7名志願者輪流值班,“我們提倡‘小老幫大老’,值班的也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現在已經發展到10個人,年齡最大的已經78歲。”

起初,劉立新想過讓老人用表情來傳遞信號,“如果今天高興,沒什麼事,就在門口掛笑臉,有事就掛哭臉。”可沒多久,她就發現這種方法不可行,“一方面,‘小老’畢竟也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總這麼樓上樓下跑也吃不消,另一方面,這也不安全,等於暴露了老人家裡的狀況。”

再三考慮之下,劉立新想到了住院時用過的呼叫器,“一般在病床上有需要,按一下護士臺那裡就能收到。”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21個老人家裡分別裝上了類似的呼叫器。“只要按下中間的紅色按鍵,這邊就會收到提示。”在新源裡12號樓旁邊的值班室裡,劉立新指著牆角上方懸掛的呼叫系統專用看板,現場演示了操作方法,“下面貼的有紅燈互助信息表,根據登記的地址和電話,值班人員可以及時聯繫,如果需要抬下樓,我們就通知擔架隊。”

驚喜 社區關係更融洽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三源鄰里服務社手冊

令朱要強欣慰的是,如今走在社區裡,經常會有大爺大媽主動打招呼,“像家人一樣親切,自己也真正覺得是這裡的一分子。”而這也正是侯喜軍倍感驚喜的意外收穫,“愛心擔架隊讓停車公司和居民的關係更加融洽,能互相體諒,很多工作都好開展了。”

“原來小區裡外來車輛只收每小時五毛錢,導致不少車停進來,特別亂,我們通過居民議事會,商討決定對居民和家屬仍按原規定執行,對外來車輛提高收費,這項工作順利得到落實。”侯喜軍還發現,原本讓很多老人頭疼不已的八九百個地鎖,也得以全部拆除,“如果不是停車公司和居民關係大大改善,這都很難做到。”

“像我們這樣老齡化嚴重的小區,不能只是坐等年輕人提供服務,而應當提倡老人不老。”侯喜軍表示,在愛心擔架隊的帶動下,三源鄰里服務社的工作漸次推開,充分體現了自助、互助、共助的“三助”理念。通過組織居民自發開展志願服務,自我管理公共事務,讓旁觀者變參與者。

老人發病,叫來救護車卻下不了樓,咋辦?幸虧社區有支愛心擔架隊

鄰里服務社成立以來,劉立新帶領第一分社成員對院內所有住戶家庭逐一走訪,調查摸底。在充分掌握居民需求、徵求意見建議的同時,登記造冊,建立人才庫,把居民按照特長組織起來,成立了鄰里調解、治安巡邏、居家維修、文明養犬自律、出租房屋管理、停車管理等10個服務隊。其中,每個服務隊以六棟樓為單元,以樓門長為骨幹、本樓的居民志願者為成員,成立相應的服務小組,構建了1個服務分社、10個服務隊、60個服務小組、若干名居民志願者組成的四級立體服務網絡,“事實證明,我們可以不把老人當負擔,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找到參與感,覺得自己行。”

來源 | 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