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浪地球》中要給地球裝巨型發動機來逃離太陽系,而不是建造巨大的宇宙飛船來逃離太陽系呢?

蒲公英的約定數


主要是地球有我們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最重要的就是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生態環境,還有就是可以將整個星球的人帶出太陽系,如果造飛船的話當然要滿足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要自己造出食物,有了食物我們才能生存下去,還有就是空氣和水,這3樣東西都是我們在天空中生存必不可少的,少一樣我們都無法生存下去,如果飛船能夠長期維持住這3樣的話,應該就可以了。當然這艘飛船不可能裝下全世界70億人口,這可能需要需要10個地球的資源總會和,而這麼大的飛船也只能在太空中建造,因為傳統的火箭是不可能將這麼大的飛船送到太空的,除非飛船上有反重力引擎,所以造飛船的成本是很高的。

而直接將地球帶出太陽系也節省了很多資源,不過地球離開太陽後,地球的溫度會很快下降到零度一下,植物會因為沒有陽光而進行光合作用,這樣植物會大量死去,沒有了植物就沒有了氧氣和食物,這樣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會窒息死亡或者被餓死。





努力奮鬥大鵬


在大劉的書中就出現了地球派和飛船派,一部分人主張帶著地球飛離太陽系這就是地球派。建造大型飛船飛離太陽系就是飛船派。那為什麼最後地球派贏了,人類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哪?以下是《流浪地球》書中的原話:

“是的,按人類目前的技術最多隻能建造像紐約和上海那麼大的飛船,但同地球相比,這樣的生態系統還是太小了,太小了。” 、、、半人馬座沒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恆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類能建造的最快的飛船也只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零點五,這樣就需十七萬年時間才能到那兒,飛船規模的生態系統連這十分之一的時間都維持不了。孩子們,只有像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這樣氣勢磅礴的生態循環,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人類在宇宙間離開了地球,就像嬰兒在沙漠裡離開了母親!”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出來上述陳述中的一些問題,大劉的流浪地球是在2000年出版的,那個時候我們對於系外行星的認知只知道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在850光年之外。況且那個時候專門為了尋找系外行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還沒有升空。

按照現在的數據顯示距離證明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三星是有行星的,這是科學家在2016年發現並確認的。比鄰星距離我們4.22光年,這也是流浪地球要去的地方,那裡是有行星的。但當時寫書的那個時代人類並沒有發現而已。


通過上邊的描述之所以沒有選擇建造大型飛船的原因有這麼幾點:人太多不能全部帶走、飛船生態系統不足以長時間供人類生存、如果選擇飛船就要有尋找行星的打算當但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在850光年。

所以最終地球派獲得勝利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科學黑洞


根據《流浪地球》中的說法,直接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是更好的選擇。因為系外行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到達那裡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而宇宙飛船的生態系統難以維持很長的時間,所以選擇用地球作為一艘巨型的飛船。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能夠長時間維持下去,當地球飛到4光年外的比鄰星時,可以讓地球直接進入軌道,人類開始新的生活。

但小說中的設定其實存在很多問題,這是劉慈欣本人所承認的。按照在地球上所裝地球發動機的推力來計算,只能讓地球獲得一個極小的加速度,幾乎接近於0,所以根本不可能改變地球的公轉軌道,更不可能讓地球擺脫太陽引力衝出地球軌道。因此,從這點來看,建造宇宙飛船逃離太陽系反倒是更有可能。畢竟飛船比地球小很多,所需的動力也要小得多。只是飛船所能承載的人口十分有限,到時又要面臨誰能上船的問題。

可能也只有像《星際穿越》中的人類那樣掌握了控制引力的方法之後,才有可能建造巨型飛船,把全人類帶離地球。而在沒有能力控制引力的情況下,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地球上建造大型宇宙飛船是不現實的。只能通過在地球軌道上慢慢建造出宇宙飛船,這就像建造國際空間站那樣,但最終的規模會受到限制。

其次,地球上的人類活不到太陽發生氦閃的階段。當太陽發生氦閃之時,太陽也將走向毀滅,那時應該是在50億年後的事情。但早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前二三十億年,太陽的溫度就會升高到足以烤乾地球的程度,地球生命將會面臨毀滅。

另外,即便把地球送入比鄰星的軌道,地球也無法維持生命的生存。因為比鄰星是紅矮星,溫度比太陽低很多,需要足夠靠近比鄰星才能獲得適合的熱量來維持地表溫度。但像比鄰星這樣的紅矮星會頻繁地爆發超級耀斑,這對地球生命是致命的打擊。為此,只能尋找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比鄰星的另外兩顆伴星南門二A和南門二B是更好的選擇。


火星一號


發動機先把地球一點點推離與太陽的距離,讓地球與太陽的角度慢慢增加還繼續繞太陽,這個需要兩三年時間直到被太陽甩出去,當地球達到飛出太陽系的速度後發動機就不需要全部啟動了,不時修正路線。當地球飛出太陽系後調整好方向,定時啟動發動機給地球加速度,目的是節省能源,一直啟動地殼也吃不消的。

這個時候地球完全變成了一個冰球,人類生活在地下的各個生態城市中,各個城市有管道相連,物種庫中保存了絕大部分的動植物,人類吃著合成食物生活照舊,組成地球政府制定了臨時強硬法律,刑事案件都是死刑,生育法規定有普通犯罪的和殘疾人不得生育,為政府做事可以優先獲得生育權。

兩千年過去了,人類一直保持35億左右的數量,原來國家概念已經很淡了,現在大部分人都認同地球國。到達了最近恆星,地球慢慢調整的宜居位置成為這個恆星的新行星,地球上的冰開始慢慢解凍,大氣慢慢恢復中。地球已經不是以前的地球了,大部分被冰川覆蓋,重建地球長路漫漫,人類只能先在熱帶地區安頓下來。

又是兩千年過去了,地球恢復到了原來太陽系時,地球國也早分裂為幾個大國,世界大戰發生了,人類不再愛惜地球也早把流浪地球時團結精神忘了,各國狂丟核彈……戰爭結束了地球千瘡百孔,少部分的人類活了下來,他們聚集起來成了一個個零星的大小部落,被核輻射後的人類艱難的活著,下一代也受核輻射影響智力下降,他們失去了幾乎所有文明物品,以前的科技生活變成了傳說。

又兩千年過去了,部落聯盟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出現了,在以前華夏的地方有一個叫黃帝的統一了各部落……

兩萬年過去了,高科時代,科學家發現恆星在五百年後會爆發……在恆星爆發前四百年人類終於製造成了行星發動機……這一次人類將去哪裡……


一杯咖啡84006788


我看了一下原著,人類一開始是分為幾個派別的,有的派別就提出可以建造巨大的太空飛船。為什麼最後必須要整體搬運地球呢?這是因為小說之中的科學家們提出,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態系統滿足人類需求。在龐大的太空飛船上也好,或者人類重新開發一個新的星球也好,其生態系統都是很弱小的,難以保證人類的生存需求。

而地球由於足夠大,其生態系統足夠完整和複雜,如果人類一直生活在地球上面,所面臨的危險也是最小的。這恐怕也有人類的“戀母”情節,作為星球上繁衍進化的人類,害怕茫茫宇宙,總覺得居住在地面上才是踏實的。

其實,這種搬運整個地球的科幻情節,至少有3個作家都曾經寫過。除了劉慈欣,王晉康早年也寫過,那個構想更牛,人類已經可以實行“光速地球”計劃,讓地球以光速運行。作家銀河行星也寫過類似的長篇,內容更加的豐富,情節比劉慈欣寫的更加精彩。

當然,這些都是科幻題材,要的不是完全的可行和合理,否則小說沒法寫下去。如果要嚴格推敲,搬運整個地球是愚蠢的行為,且不說地殼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壓強力,就是搬運如此龐大的天體,所消耗的能量也是得不償失。



懷疑探索者


很簡單,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書中就已經提到了,一個是飛船大小的侷限性,另一個是由於飛船大小的侷限所導致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沒有行星(實際上是有的,只不過這個故事出版前人類還沒發現)。



原著中說,人類能夠製造的最大的飛船隻有一些大型城市那麼大。雖然這個大小也不算小了,但相比較整個地球來說還是顯得有點捉襟見肘。這樣的飛船根本談不上"大"。顯然依靠這樣的飛船運送所有人類本身就顯得不是很現實。

此外,飛船不僅僅承擔運輸任務,還包括人類的生存繁衍。這就需要飛船內部有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但一個城市大小的飛船,想要維持穩定的生態系統是很難的,甚至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用飛船運送就是死路一條。

最後,我記得原著中說過,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是沒有行星的,也就是說,即便人類經過漫長的旅途,到達了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沒有可供人類棲息的星球。這時,將人類的母星——地球帶過去,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當然,這個說法現在已經不成立了。新的發現表明行星的存在在宇宙中是很普遍的,而且半人馬座的三星系統(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的世界)也是有行星存在的,因此這個說法就不是很有必要了。但在《流浪地球》出版的時候,我們還沒有發現半人馬座三星系統有行星的存在,相信這也是當時劉慈欣一個考慮的點吧。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天文愛好者的交流溝通。


張家小智兒


為什麼《流浪地球》中要給地球裝巨型發動機來逃離太陽系,而不是建造巨大的宇宙飛船來逃離太陽系呢?

這就是飛船派和地球派的觀點差異,假如我們面對這個局面的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飛船派”,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推不動地球,而飛船仍然需要竭盡全力!還記得BBC的偽紀錄片《撤離地球》嗎?片中的飛船是以核裂變為動力的,並且在運送大量的材料上近地軌道時用的是普通的火箭,甚至還用上了天然氣火箭......其實這是非常現實的,因為我們沒有突破核聚變,在生死存亡的道路選擇上,必須是可靠無風險的!而且我們的火箭能力就這麼點,因此選擇飛船派是非常自然的!

即使在偽紀錄片中人類依然規規矩矩的在使用裂變彈為動力!當然《撤離地球》是當之無愧的飛船派!

那麼我們來看看《流浪地球》中的背景,時間約為2500年,此時人類已經竭盡全力實現了無限核聚變(幾乎可用任何常見物質聚變產生動力),但小說中交代的事實卻是2000年初的宇宙觀測記錄,這也許是小說中最大的BUG,但侷限於時代,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按人類目前的技術最多隻能建造像紐約和上海那麼大的飛船,但同地球相比,這樣的生態系統還是太小了,太小了。”半人馬座沒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恆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

當時並沒有發現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宜居帶內的Proxima b行星,更沒有發現16光年外的“瓦肯星”!僅僅瞭解到最近的行星在850光年外!而人類的生態控制技術無法堅持0.5%光速所需的17萬年,甚至連10%的時間都到不了!因此不得已才選擇了以地球為飛船的"流浪地球"計劃!

當然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核聚變發動機,2500年的人類實現了什麼都能燒的核聚變發動機,這使得事情就變得簡單了,假如僅僅只是先了氫元素的聚變的話,人類將燒掉0.0334%地球質量的物質用來加速(到達目的地的,還不包括減速,因為減速也需要消耗一樣的質量),而地球的水資源總和只佔地球質量的0.023%,還有一大部分是氧元素........因此這個什麼都能燒的發動機還是大劉縝密考慮過的,否則水都燒完了地球還沒有脫離太陽系那就問題嚴重了哈.....

當然如果沒有整個地球流浪的劇情的話,這部電影的規模就不是那麼宏大了,儘管這與《三體》整個宇宙的劇情相比仍然顯得無比渺小,但與過去的任何一部科幻電影比較,這也許是最接地氣而且規模最龐大的計劃了......如果有興趣,各位不妨在大年初一支持下國產的科幻小說和其改變的電影《流浪地球》!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流浪地球》中的技術雖然遠超現在的我們,但仍然無法建立大型生態循環系統


流浪地球的故事起因就是太陽的“氦閃”,氦閃後的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而地球在太陽氦閃時就會被瞬間汽化,人類不得不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既然是尋找新家園,那麼首要任務就是找到一顆類似於地球的行星,然後全人類在遷移過去,書中也提到最近的行星位於850光年之外,但當時人類的飛船速度只有光速的0.5%,需要17萬年才能到達,上海和紐約大小的飛船生態循環根本撐不了17萬年。


在飛船逃亡沒有希望的情況下,人類被迫帶著自己的地球老家一起跑路,400年內人類利用記憶遺傳技術突破了重元素核聚變的難題,一座座地球發動機拔地而起,所需要的燃料只不過是石頭。

坦白來說,人造生態循環這一技術看起來遠沒有重元素核聚變那麼高大上,但它才是遠距離星際航行的唯一難點所在,理想情況下只要生態循環系統足夠強健,飛船就算以光速的0.5%飛行都能到達目的地。

如今現實世界的我們也在積極進行人造生態循環實驗,我國的月宮一號已經能連續運轉370天了,但比起星系航行所需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來說還是太短了,人造生態循環決定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擴張範圍,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依靠地球的補給。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看了很多回答,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回答都忽視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目的地沒有宜居行星!是的,就算你能夠造出上海紐約那麼大的飛船,就算你飛船能夠飛到半人馬座並且保持生態平衡,甚至就算你能飛的更遠,但是,到地方後,你住哪兒呢?永遠住在飛船上嗎?那你只能選擇一個觀測出來的最有可能也最近的宜居星球的目標,然後到地方進行行星改造了。那麼問題來了你那個小破飛船夠改造的條件嗎?大氣成分,含水量,元素比率,恆行星距離,環繞天體數量,溫度,是否有大氣,哪一項都不是你一艘小小的飛船能夠辦得到的。

到這裡,最優解已經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用行星發動機,帶上地球一起上路,到地方後,只需進入合適的軌道,保證地球在合理的溫度範圍內,在一路上孤寂的宇宙中超低溫冷凍的生命復甦,地球生態重啟。

中間當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大氣流失,比如行星發動機的強大推力是否會導致地殼碎裂。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有個可控的範圍的,地殼受不了,我們可以用更小推力的行星發動機,更長的剎車和加速時間,至於大氣流失,在距離太陽稍遠的時候,極低的地表溫度會使得大氣液化甚至固化,那時候,還有什麼大氣流失!

所以,在我看來,流浪地球反倒是一個看似最荒誕不經實際上卻最合理的最優解。當然,需要相應的科技進步配合。但是這個科技進步的幅度,是遠遠比造出一架宇宙飛船,然後還要給它配備上行星改造能力,要簡單太多太多的。


hgstycuht


其實我也奇怪讓地球脫離太陽飛行的合理性。劉慈欣主要提到的是地球的資源和造飛船可能帶來的人類社會的動亂問題。

我的觀點,

地球本身就是處在太陽系中一個平衡節點的星體。它時刻是一個動態的。

它有自己的公轉和自轉。發動機的方向一開始要怎麼控制?

它旁邊還有一個衛星-月亮,月亮會跟著一起走嗎?那些依賴人造衛星的通訊設備還能用嗎?地球還會有磁場嗎?

脫離這個平衡點後,要飛走,那也不會再有自轉了。剛百度了,目前自轉原因還是一種猜測。地球的結構只是內部作用力維持嗎?。那地球會塌縮嗎?

扯這麼多,其實這部流浪地球我沒看過,只看了三體。那麼,我個人理解就是這應該是大劉的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作為科幻小說新可能性,假如在世界末日時,拋開精英主義(有部電影~人類清除計劃)能帶所有人一起離開該多好啊😊。

拓展下,人類應該是命運共同體,地球是唯一的,應該保持危機意識,合理利用,共同治理,不能共進共退,只能自相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