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在寒天雪夜中獨自望月傲嘯,焚香沐手作畫,不為討好古人,只為對得起自己。這就是雲門張巖最鮮明的寫照。

剛過不惑之年的雲門張巖,作為新時代背景之下山水畫變革的實踐者,是這一代青年藝術家當中頗具代表性的個案。他秉承家學,在耳濡目染之中,對中國畫形式的當代轉換很早便有了深刻的認識。雲門張巖的父親藉由現實主義人物畫創作躋身畫壇,創作過一大批佳作。在傳統中國畫的各個分科之中,因為人物畫的造型主體非常有時代特色,所以也最容易跟隨時代而發生變革和演進。但是雲門張巖並沒有接過父親繪製人物的畫筆,而是選擇了更為抽象卻也更接近傳統文化內核的山水畫作為自己的方向。從雲門父子兩輩人的選擇上,也恰好能看出之前所提及的兩種時代任務的轉換。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現代的構成意識為雲門張巖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以線條和塊面水墨為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礎上,他的作品既呈現出靈動悠遠的山水氣質,同時也再現了東方傳統繪畫的精神追求。他的當代構成方式與蘊含精神本體的哲學意味也借這一手段而統一到了一起。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雲門張巖較多地將藝術視野投向了空寂曠遠的山水。和前人不同,他筆下的山水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既有北方山水曠達超邁的性格,也有西部山水荒寒蒼涼的意象,還有南方山水靈動幽寂的氣質。這些情緒在畫面中產生了共鳴,也形成了其繪畫獨有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既不同於“北宗”的紮實但易板結,又不同於“南宗”的靈動但易張狂。在對傳統的學習和批判中,雲門張巖就像走在南北之間的鋼絲上,小心翼翼但又悠然自怡。正是這條結實的鋼絲逐漸引導他走向了個性化山水模式的創造,進而昇華為他對山水畫自我面貌的自覺追求。

唐代的靈澈和尚曾作有《雲門雪夜》一詩:“天寒猛虎叫巖雪,林下無人空有月。千年像教今不聞,焚香獨為鬼神說。”這恰是今天雲門張巖的創作狀態:在寒天雪夜中獨自望月傲嘯,焚香沐手作畫,不為討好古人,只為對得起自己。

當水墨畫壇喋喋不休地談論“筆墨”、“非筆墨”之時,雲門張巖作為當代水墨的中堅力量,根植傳統水墨的筆墨精神,以“古”入“今”,以“變”求“不變”,大膽機智地訴求於“傳統”,建構了一種開放而寬泛的美學視域,從而突破當代水墨的新維度。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毋庸置疑,他在保持了傳統的書寫性的前提下,關注當下大眾的生存狀態,以及對當代社會現狀的思考,對生態自然的強烈呼喚。在其內在結構、文化邏輯和視覺機制上均與傳統一脈相承,不同的只是在精神世界的重建,這一重建進程也是對傳統文化再認識的過程。

雲門張巖的畫中充滿了詩意的神秘、圖像的隱匿性以及視覺的張力,他鐘情於畫面構思和裝飾性的玩味,古典文人畫意象與當代視覺意象並置,運用符號化的語言形式,隱現出一個真實存在卻未現的理想之境,試圖尋找古今往來的對話,在畫面中探尋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他在藝術道路上隱含著一種開放的心靈狀態,髮根於中國的文化脈絡,將藝術與個性精煉的表達,始終彰顯主體價值的重要性,透過自然的社會化,去探討通過“風景”來表達當代的文化症候以及個人的文化訴求。

在當代水墨先後遭遇“文化的焦慮”、“身份的焦慮”以及“語言的焦慮”之時,立足傳統藝術這一主線,尋找風格與形式轉化的契機,才能最終確立藝術家文化身份的歸宿。難能可貴的是,雲門張巖在不斷地踐行著。(文 張嫣格)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雲門張巖簡介:1974年生,中國致公黨黨員。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 師從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張志民先生。現為山東省文聯文藝創作研究院專職畫家,山東畫院青年畫院副院長,山東畫院簽約畫家,山東泉城畫院秘書長、副院長,山東美協副秘書長、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雲門張巖畫作欣賞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專訪」青州籍青年山水畫家雲門張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