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想象一下,过年了,你去丈母娘家拜年,丈母娘做了一顿无比丰盛的晚餐招待你。吃完饭你一抹嘴,啪的掏出一沓钱来说:“妈,您费心了,我应该付您多少钱?"后果会怎么样?

估计明年你想再进丈母娘家的门会很困难。

想象另一个场景:你去逛商场,看上了一件高档西装,穿上也挺合身,你准备拿了就走,店员拦住你要钱,你说:“要啥钱啊,算你帮忙了,回头找机会我也会帮你。”后果会怎样?

估计你想走出这个商场的门会很困难。

这两个事件暗含了什么样的经济学原则?

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两个不同的世界: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丹·艾瑞里所著的《怪诞行为学》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

社会规范指的是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包藏在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直接的、对等的、即时的回报。

比如你的同事临时有事,需要你帮着盯一下他的电话;或者你的邻居孩子的自行车胎扎了,正好你会点修自行车的手艺,顺手就给补上了等等。这些行为属于一种社会交换行为。

市场规范与此截然不同。在这里,不存在亲情、友情及其他社会属性的感情,只存在赤裸裸的对等的利益交换,界限十分清楚。

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也是可衡量的:价格、工资、利息、成本和利润等等。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

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所以在我们的行为决策时,通常需要考虑你是处于哪个世界,不能混淆,否则后果会很严重。那个给丈母娘掏钱的行为和在商场购物不付钱的行为就是范例。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交换法则

艾瑞里讲了一个幼儿园家长迟到的实验案例。

有家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迟到,导致幼儿园的老师必须延长工作时间。为了减少这种行为,学校做出了一个迟到罚款的决定,罚款额度不高,目的是想作为一个提醒。

这个决策的结果是,迟到的家长更多了。学校没办法,只好停止了罚款的决定,但糟糕的是,家长迟到人数并没有由此降低,反而有所上升。

做实验的经济学家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当没有罚款决定前,家长迟到与否只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种约束下,迟到的家长会为给别人带来的不便感到内疚。这种内疚感会让他尽最大努力来减少迟到次数。

而学校做出罚款决定后,使迟到这件事情转向了市场规范,家长开始用市场规范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他只需在不迟到和交罚款之间进行权衡就可以了。

当学校又做出取消罚款的决定,社会规范回来了吗?实验证明,取消罚款后,家长们的迟到率反而有所上升,这说明,社会规范废除后就难以恢复。

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艾瑞里总结道: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就很难再发挥任何效力。”

在这里插个播:渣叔吴秀波与陈小姐原来遵从的是社会规范行为,但自从走向市场规范后,两人就都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也算是艾瑞里理论的经典案例之一吧。

两个不同世界的法则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社会规范是模糊的,不容易把控的,相比起来,对等交易的市场规范就简单的多。但是社会规范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威力。

比如,没有人会因为钱去冒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荣誉和责任就可以。想想消防员、武警战士、隐姓埋名的核弹专家、宇航员这些职业,如果仅仅是因为金钱,没有全社会的尊重和赋予他们的责任感,是没有人会愿意承担这样的任务的。

美国人常年受自由资本主义的熏陶,市场契约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因此相比起来,其市场规范要比我们强大,而社会规范要比我们薄弱。

美国企业的员工,朝九晚五的理念非常明确,他们知道什么时间是应该付给公司以换取工资的,而且通常是周薪;哪些时间是给自己休闲的。

但是据艾瑞里所言,近些年,美国很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在企业里建立社会规范的好处,他们采取了更多的有助于强化社会规范的措施,比如改变周薪制为月薪制,以模糊朝九晚五的概念。

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在社会规范里,员工对企业更忠诚,在业余时间也更愿意思考工作上的事情(笔记本、手机等工具的发明也功不可没),更愿意承担创新性的工作。

但是,艾瑞里强调: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企业不能让员工按照社会规范为企业拼死拼活,而企业回报员工时却按照市场规范锱铢必较。员工加班加点的付出,是希望自己的家庭困难时,企业能伸出援手,或者当因为市场整体不景气的原因导致业绩难以达成时,还能保住工作。

绩效考核强化企业的“市场规范”,是一把双刃剑

绩效考核的优势非常明显:激励明确、分配合理、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完全体现了“科学管理”的精神。

但管理不仅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是掌控人心的艺术。其科学性方面,反映的是管理的“市场规范”层面,其艺术性,则反映的是“社会规范”层面。

绩效考核讲求定量化、权责对等、付出和收入匹配,遵循了标准的“市场规范”法则。过度的绩效考核必然会逼走企业里面的些许“社会规范”的氛围。

我曾经服务的一个小机械公司,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我没有吹牛,其前身是50年代的铁木业合作社)的征程。其一代创始人在管理上就是土法炼钢,初衷就是带着一帮老兄弟们干点事。公司没有多红火,但胜在稳健。

到二代接班时,不愿意再继续“老兄弟们”那一套,从一个合资公司请来了职业经理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现代管理体系的变革:绩效考核、计件工资等一哄而上。

当我到公司任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帮天天琢磨着怎么从公司捎点东西回家的员工,连走廊灯泡、水龙头都不放过。

这个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正非在华为实施高强度绩效考核有多难

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其实就是一直在强调我国独有的、强势的“社会规范”法则。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就带着浓厚的社会性,死要面子活受罪,轻易不愿意把利益讲在当面的。

而这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优势。

当然,像艾瑞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企业要求员工无怨无悔地付出(遵守社会性规范),回报员工的却是锱铢必较地敷衍(只愿意遵守市场规范),这在中国真的是太多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亲兄弟明算账,绩效考核反而是一个可取的工具了,华为就是一个最伟大的成功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